读孟笔记17

作者: 田园读书人 | 来源:发表于2017-12-23 04:02 被阅读23次

    万章上(1)

    一、

    万章问曰:“舜往于田,号泣于旻天。何为其号泣也?”孟子曰:“怨慕也。”万章曰:“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劳而不怨。然则舜怨乎?”

    弟子万章问孟子:舜在历山种地时,曾经去往旷野里对天哭诉。为什么会对天哭诉呢?孟子说:爱恨交集。万章又问:不是说,父母疼爱你,你应该是满心欢喜而常记心中。父母不喜欢你,你应该勤劳侍奉而永无怨恨。那为什么舜却有怨恨呢?

    曰:“长息问于公明高曰:‘舜往于田,则吾既得闻命矣;号泣于旻天、于父母,则吾不知也。’公明高曰:‘是非尔所知也。’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为不若是恝。‘我竭力耕田,共为子职而已矣;父母之不我爱,于我何哉?’

    孟子回答:长息曾经问过公明高类似的问题,舜去往旷野,我能够明白他的用心;但对天哭诉,并且呼喊着父母的名字,我却不明白为什么?公明高回答他:这不是你所能理解的。

    公明高觉得如果是个孝子,遇到现在的情况,就不可能无所谓的样子。我尽力做好我的事情,做好作为儿子应该做的一切,父母依然不喜欢我,我就要反思,到底还有什么做的不对?

    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仓廪备,以事舜于畎亩之中。天下之士多就之者,帝将胥天下而迁之焉。为不顺于父母,如穷人无所归。天下之士悦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忧。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而不足以解忧。

    帝尧让他的儿女以及百官,带着牛羊、带着粮食去往荒野中的舜那里,服从他的领导,天下的儒士们也大都前往,帝尧还将整个天下禅让给舜。但舜因为得不到父母的喜欢,如同穷人没有家一样忧虑。

    天下读书人喜欢他,这是很多人所希望的,但现在不足以解除舜的忧虑。好色也是很多人所共同的,现在帝尧将两个女儿嫁给他,还是不足以接触舜的忧虑。

    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忧。贵,人之所欲;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人悦之、好色、富贵无足以解忧者,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

    富贵都是人们的一般愿望,对于舜来说,富到拥有全天下,贵到占据天子的位子,却都不能解除他的忧虑。所以这天下人喜欢、满足好色的欲望、或者这极富极贵都不能解除舜的忧虑,唯有父母的喜欢可以让他快乐。

    一般人,小的时候爱自己的父母,少年的时候会喜欢美色,有了妻子则喜欢妻子,出士为官则喜爱君主,不能被君主喜欢则焦躁不安。而一个大孝之人则终身爱自己的父母,能够一直爱父母到五十岁(近似终身),我只看到舜是这样的。

    舜的故事近似寓言,读明白舜的故事,才能真的明白儒家的孝道的含义。其实有个简单的办法,来帮助我们理解,那就是你不妨反问自己:不像舜这样做,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像郑庄公那样处心积虑地想个计策杀掉这个弟弟?

    我们普通人很难有舜的这个能力,既能避害,又不会做出杀父、杀兄的事情让自己将来后悔。所以大孝不单单是个道德问题,还是一个能力问题。

    二、

    万章问曰:“《诗》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信斯言也,宜莫如舜。舜之不告而娶,何也?”孟子曰:“告则不得娶。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如告则废人之大伦以怼父母,是以不告也。”

    万章问孟子:《诗经·齐风·南山》说:娶妻该如何?必告父母。要说相信这个礼节,没有比舜更加相信的。但舜自己为什么不告父母而私下娶妻?

    孟子回答:如果舜依此礼而秉告父母,他将娶不到妻子。但是男女成人后的婚配,是人生最大的伦常,而奉守秉告的礼仪而废弃最大伦常,从而进一步会怨恨父母,因为这些种种考量,所以舜才决定不告而娶。

    万章曰:“舜之不告而娶,则吾既得闻命矣。帝之妻舜而不告,何也?”曰:“帝亦知告焉则不得妻也。”万章曰:“父母使舜完廪,捐阶,瞽瞍焚廪。使浚井,出,从而掩之。象曰:‘谟盖都君咸我绩。牛羊父母,仓廪父母,干戈朕,琴朕,弤朕,二嫂使治朕栖。’

    万章接着又问:舜的不告而娶,听你的教诲我明白了。但帝尧为什么也不告知舜的父母,就擅自把女儿嫁给舜呢?孟子回答:一样的道理,告诉舜的父母必然会使舜娶不到妻。

    万章说:舜的父母让他修理粮仓,舜很快修好离去,父亲瞽瞍以为他还在仓顶,放火想烧死他。又让他清理井泥,舜很快清理好出去了,瞽瞍以为还在井中,填井想把舜闷死在井下。

    舜的异母弟弟象说:谋划杀掉舜有我的功劳,牛羊和粮仓都归父母。但干戈、弓箭、五弦琴都归我,舜的两个老婆也归我。

    象往入舜宫,舜在床琴。象曰:‘郁陶思君尔。’忸怩。舜曰:‘唯兹臣庶,汝其于予治。’不识舜不知象之将杀己与?”曰:“奚而不知也?象忧亦忧,象喜亦喜。”曰:“然则舜伪喜者与?”

    象高高兴兴地去到舜的宫室,却看到舜在床上怡然自得地弹琴。象赶紧说:我想你想得好苦,特意来你这儿看看。同时脸上却一脸遮不住的惭愧。舜却高兴地对象说:你来的太好了,我们一起来治理这百官吧!

    舜难道不知道象一直想杀死他吗?孟子回答:怎么会不知道呢?不过是兄弟之情罢了,舜以象的忧喜为自己的忧喜。万章追问:那么舜的高兴是装出来的吗?

    曰:“否。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彼以爱兄之道来,故诚信而喜之。奚伪焉?”

    孟子回答:不是。以前有关于子产的这么一个故事。子产收到别人馈赠的活鱼,他就让人把它养在池塘里,这个人却把鱼杀了当菜吃了,然后骗子产说:开始放到池塘里时,鱼还是没精打采的样子,但很快就精神起来,再后来就游入深处不见了。

    子产听到后,很高兴地说:它这是去了它想去的地方啦!这个人离开子产就对人说:都说子产聪明,我把他的鱼吃掉了,他还傻乎乎地说:这是去了它想去的地方啦!

    从这里我们看到,君子你可以欺骗到他一个具体事实,但你绝对不能骗他相信一个错误的道理。现在象以敬爱兄长的方式来对待舜,舜当然是发自内心地高兴。怎么会是装出来的呢?

    “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 圣人的智慧是总结宇宙奥妙的,不是猜测别人的心思,小人往往精于猜测心思,而不明白世间的真道理。

    三、

    万章问曰:“象日以杀舜为事,立为天子,则放之,何也?”孟子曰:“封之也。或曰放焉。”万章曰:“舜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杀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诛不仁也。象至不仁,封之有庳。有庳之人奚罪焉?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则诛之,在弟则封之。”

    万章问孟子:象每天想着怎么杀掉舜,所以舜做了天子以后,就放逐了象,为什么?孟子说:其实是分封,别人都以为那是放逐。

    万章又问:舜流放共工去幽州,放逐驩兜到崇山,在三危这个地方剿灭了三苗,在羽山这个地方诛杀了鲧,判处了这四种罪人而天下安服,因为这都是诛杀不仁之人。

    象也是个不仁的有罪之人,舜却分封他有庳这个地方,难道有庳人民有罪吗?难道仁人就应该这样?看到别的人不仁就诛杀,看到自己的弟弟不仁却分封他?

    曰:“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矣。亲之,欲其贵也;爱之,欲其富也。封之有庳,富贵之也。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可谓亲爱之乎?”

    孟子回答:仁人对于自己的弟弟,多顺其自然,不隐藏内心的恼怒,也不记住彼此的怨怪,只是相亲相爱而已。希望自己的弟弟也和自己一样的富贵,所以会分封他有庳这个地方,让弟弟享受富贵。如果自己身为天子,自己的弟弟却只是个普通人,这能算是彼此相亲相爱?

    “敢问‘或曰放’者何谓也?”曰:“象不得有为于其国,天子使吏治其国,而纳其贡税焉,故谓之放。岂得暴彼民哉?虽然,欲常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不及贡,以政接于有庳’,此之谓也。”

    万章再问:为什么别人都以为是放逐呢?孟子回答:因为象并不能管理他的封国,舜让有关官员来管理,然后把收到的税收缴纳给象,所以叫“放”,就是放在那个地方的意思。

    所以象不能伤害到当地百姓。虽然安排在封国,但舜与象还是常常见面,兄弟之情源源不断。所谓“还没等到朝贡日,就接见有庳君主。”说的就是这个。

    我们一看到世袭、分封就觉得旧社会的不合理。但其实现代社会的“遗产继承”和这个分封亲人是一个道理,都是对亲人的一种爱的表现,是大爱的起点。不管你的遗产继承人有多么坏,法律都不会剥夺他的继承权,所以这个象再坏,也可以获得哥哥的分封。

    四、

    咸丘蒙问曰:“语云:‘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舜南面而立,尧帅诸侯北面而朝之,瞽瞍亦北面而朝之。舜见瞽瞍,其容有蹙。孔子曰:‘于斯时也,天下殆哉,岌岌乎!’不识此语,诚然乎哉?”

    弟子咸丘蒙问孟子:古人说:有盛德的人,君主不能以对待臣下的方式对他,父亲不能以对待儿子的方式对他。现在这舜面朝南方,荣登君王的位子,尧率领其他诸侯朝北称臣,父亲瞽瞍也是这样。

    舜和瞽瞍见面时,面容局促不安。孔子评论说:这是天下危险的时候,人伦乖乱难以安定。不知孔子是否真讲过这句话。

    孟子曰:“否,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尧老而舜摄也,《尧典》曰:‘二十有八载,放勋乃徂落,百姓如丧考妣。三年,四海遏密八音。’孔子曰:‘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舜既为天子矣,又帅天下诸侯以为尧三年丧,是二天子矣。”

    孟子说:孔子应该没有说过这个,这是齐国市井的传言。帝尧是年纪大了,让舜摄政。《尧典》上说:舜摄政二十八年,帝尧驾崩,百姓如丧考妣。服丧的三年,天下禁止任何娱乐活动。孔子说:天上没有两个太阳,百姓不能有两个王。所以舜不可能先做天子,又和诸侯一起为帝尧服丧,这样就是有两个天子了。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

    咸丘蒙接着问孟子:舜不将帝尧当作臣下,我已经明白了,但《诗经·小雅·北山》上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那么当舜正式做天子的时候,那不还是将瞽瞍当作臣下了吗?

    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孟子回答:这首诗不是讲的这个意思。它讲的是,为什么都是王的臣下,我这么辛苦地为王室操劳,却不能奉养自己的父母。它是说:难道这不是公家的事情?为何独独我因为能干,就要更加的操劳?所以解说《诗经》,不能以文字的表面意思,误解了诗人要表达的意思,更不能以诗句的文学意思,误解了诗人赋予其中真正的思想。相反我们要认真思索,来体会出诗人要表达的意思。

    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馀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诗》曰:‘永言孝思,孝思惟则’,此之谓也。《书》曰:‘祗载见瞽瞍,夔夔斋栗,瞽瞍亦允若’,是为父不得而子也。”

    如果单看字面意思,《诗经·大雅·云汉》诗句:周馀黎民,靡有孑遗。就是说周朝的百姓都死完了。孝子心中最为重要的,不过是孝顺父母双亲。孝顺父母做到极致的,就是以全天下来供养自己的双亲。天子的父亲,是天下最为尊贵的人;以天下来奉养双亲,是最为伟大的奉养。

    《诗·大雅·下武》的诗句:“永言孝思,孝思惟则。(长久地讲求孝道,孝道是我们永远的法则。)”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尚书》记载:舜恭敬来见瞽瞍,谨小慎微,瞽瞍也相信了舜的孝心,这才是关于瞽瞍与舜的父子故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孟笔记17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ckei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