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可以在视频平台上播放了,
于是,赶紧打开观赏。虽然它的热度已经过去,但经典的片子,应当是不会被热映时间影响的,什么时候看依然是经典。
当初热播时,好几次犹豫要不要在院线看,犹豫的点,在于影片的时长,有168分钟。
我看电影没耐心,这么长的片子,在影院里,估计坐不住,有次看《神奇的动物在哪里》,居然还睡着了。
想着什么时候,平台上放片源了再看,还可以调2倍速,开弹幕。不过,这次看,居然关了弹幕,也没调倍速。仔细欣赏了一番。
说说这部片子,画面制作很是精良,很多场景居然不再像动画片,像是实景演绎。剧中人物,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赫赫有名的人,时间是安史之乱前后。
唐朝,由盛转衰。
本片由高中丞高适的回忆展开,
吐蕃大军进犯,朝廷见高适迟迟不发兵,外人认为是高适与郭子仪在救李白问题上产生了分歧而拒绝出兵,派公公前来问责,就涉及到高适与李白的关系。
(历史上郭子仪貌似和李白并没有交集,这里演义了一下)
从而,高适开始讲述自己与李白如何相识,如何成为知己,如何没有救李白,
以及自己求取功名屡屡受阻,投军政见不合又折返,一次又一次回乡梁园,不过正是征战疆场的经历,成就了他在边塞诗人中的地位,之后又投军哥舒翰账下,约55岁,被封为三镇节度使去扬州镇压永王之乱。
01 高适的志向和决心
建功立业,报效国家,高适此愿伴终生
剧中情节介绍说,高适的祖父高侃在战场搏杀,拼得功名,本来事业上升,可以为家族荣耀增光添彩,但祖父42岁去世,尽管战功赫赫,家族依旧还是没落了些,渤海高家并没成为绝对的豪门显贵。高适的父亲也是边远疆域的小官吏,为官清廉两袖清风,也没给家族积累太多的物质财富。
因此,名望、财富都平平的高三十五(高适)在之后求功名,建功立业的道路上走的很是艰辛。
幸而得了高家枪法的真传,练得上阵杀敌的技能,这一只长枪和一身的武艺,也伴随了高适的一生。
不禁让人感叹,一个人的成功,时也、命也、运也。
但是,只感叹命运是无用的,最重要的还是,
高适即便仕途不顺,依然习武锻炼,操持枪法,并没有自我放弃,也没有纵情酒色之中。一旦有机会,才会有实力冲上去,有政治抱负的同时,还要有强健的体魄作为支撑,否则,只能是空悲切。
片中有个镜头令人印象深刻,李白入道门,请高适和杜甫去护法,结束之后,和丹丘生、岑夫子等人在河边一番畅饮,李白不由得作诗一首,正是那著名的《将进酒》。酒醒之后,高适决定离去,因为他的心中,建功立业,信念依旧。
随后,两人进行了一场相扑较量,
已不再是年少时的模样,此时的两人已生了华发,有了皱纹。且李白真的是白白又胖胖,完全没了青年时的肌肉群。
这一次,
高适,赢了李白。
李白教的相扑,高适领悟了精髓。
李白教的相扑,让高适受用一生。
“虚虚实实,让人捉摸不透,连自己也骗过,
连自己都以为是真的,这样才能做到绝处逢生,绝地反击。”
力量有强弱之分,相扑的胜利者不一定是力量上绝对优势之人,可以以虚就实,借力打力。
影片中快到结尾高潮处,才和盘托出高适的计谋,他利用相扑的精髓,在面临与哥舒翰当年进退都是输的绝境,在外人看来几乎是个死局的情况下,依然寻出了破解之法,让人不得不连呼佩服,连前来责问的公公也一起加入了高适的反击之战。
(这里也和历史不太相符,不过这些无需过分追究)
影片中并没有交代高适之后的发展,其实,历史上高适是安史之乱中,升官最快的诗人,是唐玄宗的救命恩人。因为他在哥舒翰被俘之后,第一时间到长安面圣,成功劝说唐玄宗放弃长安,逃到成都。
玄宗对高适极度赏识,把他升任谏议大夫,成为朝廷重臣,《旧唐书》对高适评价说:
“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后来高适封渤海县侯,从县尉到晚年封侯,
破格提拔,这在唐代诗人中是独一人。
02 在诗的盛世里:给予美的享受,心灵的震撼
片中李白因自叹写不出超越崔颢的诗句,在黄鹤楼搁笔意难平。诗,需要朗诵出来,因为节奏感和意境,可以通过诵读来呈现。
影片中的这段,
崔颢的诗句一经念出,让人充满了对黄鹤楼的向往。本片中出现了太多杰出的诗人和诗作,
那些我们熟悉的人名,熟悉的诗句,都是诗人们的情感表达,也带着我们进入其中。
以前背诗,背也就背了,并不刻意去想,诗人是在什么情形下进行创作的。感受其语言的精炼、韵律的优美即可,至于深刻意境可能并没有领会。其实,诗人在创作的时候,是经过了一番对当时的社会、自然、人生、爱情、友情等主题的思考和感悟的。
他们已经把诗融入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之一,
用文学的形式,记录着历史。
诗中有着对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记录。
影片末尾,高适和小童远眺长安,镜头没给出长安城最终的模样,但长安城比起此前战火纷飞中的断壁残垣估计好不到哪去。
但,历史的长河中,长安并没有消失,且以文学和艺术的形式,存在于我们的文化遗产中,并不断焕发着新生。
长安曾经的繁华、富饶、开放,包容,成为了中国人文化自信的源泉,是民族的“精神首都”。
“诗在,黄鹤楼就在!诗在,长安就在!”
这句话很好地体现了精神文化的传承,十分令人动容。
黄鹤楼,长安,绝不是被烧毁就不存在了,只要人还在,诗还在,重建之后,就还是黄鹤楼,还是长安。不管是旧是新,都承接了历史留下的厚重文化遗产,随着文明的延续,传诸后世。
纵使经历了那么多次的山河破碎,中华文明仍能传承至今。文物可以被毁灭被盗取,但文化不会,它扎根于中华民族每个人的血液里,世代相传。
今天的我们,依然在背诵着千古流传的诗篇,研究着历史上曾经如此辉煌和闪耀的群星。
《长安三万里》这个片名,出自明末陈子龙的《从军行(其三)》
“辞家新属冠军侯,胡雁南征塞草秋。
梦到长安三万里,海风吹断碛西头。”
从诗的意思看,片名里用这“三万里”,
应当说的是:“长安,远在三万里之外”。
长安,是大唐诗人们心中的理想地,各个胸怀大志的人,都想去那里博个功名,再混个风生水起。
“三万里”已不再是边疆到长安的距离,
而是现实与理想的距离。
即便有三万里之遥,
依然不能阻挡人们前赴后继,
奔赴长安,奔赴梦想。
梦想,当然不能那么轻易就实现。
李白在片中,有句台词,
说,自己不做那么容易的事,什么难做,做什么。这样的人生追求,符合李白的特质,
我辈中人,也可以兹为精神内核,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以上,与你分享,这部片子,值得一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