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作原文】
湖海平生,算不负苍髯如戟。
闻道是、君王著意,太平长策。
此老自当兵十万,长安正在天西北。
便凤凰飞诏下天来,催归急。
车马路,儿童泣;
风雨暗,旌旗湿。
看野梅官柳,东风消息。
莫向蔗庵追语笑,只今松竹无颜色。
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
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冬天,辛弃疾的好友郑舜举被召赴京,他写了这首送别好友的词。
词中盛赞郑有卓越能力和远大抱负,是将帅之才。他殷切希望郑能肩负起收复失地的重大责任,为国家统一做出更大的贡献,字里行间也流露出和朋友的惜别之情。
这首词的上片,作者以豪放夸张的笔法突出了郑舜举的过人才干,盛赞他是国之栋梁,对他寄予了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殷切希望。
作者抓住朋友的外形特点,以夸张的笔法写出了他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你胸藏韬略,抱负远大,才和这副威武雄壮的长相匹配。
上片最后一句作者用虚笔,想象郑建功立业后的情景:我似乎看见你率领着反击的军队,把敌人杀得丢盔弃甲,收复了大片领土,把皇帝高兴得急忙派使者召你回京受赏。这一句也把作者收复国土的十分迫切的心情写了出来。
下片重在写和朋友依依难舍的分别之情。一个官员在地方上是否得人心,是否有政绩,在他离别的时候最能表现出来。这句用信州儿童在郑离开时的表现来突出郑的得民心,有政绩,和上片写郑的作为能力形成照应。
到最后,作者已不能克制自己的情感,于是用了一句情感喷薄之语,使全词在抒情的最高潮中结束:“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
满怀的愁绪,只有借酒浇愁了,但杯中之物,难浇心中块垒,此时涌上作者心头的愁,岂仅是离别带来的,自己功名成灰、知音难觅、年华流逝,故国山河尚在敌手,自己的冤屈不得昭雪,等等,一股脑地涌上作者的心头。
最后一句,表意真切,凝重,有余音绕梁,缠绵不绝之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