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

作者: 兰海粟 | 来源:发表于2021-12-19 14:02 被阅读0次

          孙中山,是民国的国父,也是现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父。他一生致力于革命,发动着辛亥革命成功改革中国创立了新的民国,数次成为临时政权的领导者和总统。但却一声陷于逆境当中,一次一次的革命一次又一次地以失败告终,但在命运和现实的打击之下,孙中山却每每依然不忘初心,直到最后手把手地组建起一个稳定的强大政府国民政府,树立联俄联共扶持农工三大策略,可眼看着就要北伐成功,却病死在北京。留下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令人听者不免热血沸腾却倍感悲凉的遗言。就是这么一位悲剧却又有傲骨有志气有理想也有坚守的人,实在是毫不失为整个中华民族的在那个时代最重要的民族英雄。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出生了(孙中山的名字其实叫孙文,其孙中山的字号也是由于一次意外造成的,但由于孙中山先生一直以孙中山的名字留存后世,在此就先使用孙中山的名字)而且从我们之前所学习的很多其他人物一样,出生在广东北部山区的一个小村落里,尽管他们家还算有点文化,孙中山虽然由于村里的一个太平天国的移兵,树立了想要成为洪秀全第二的梦想,但也只是能够接受村里的一些低级私塾教育,接触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没有丝毫远见的村民而已。眼见着孙中山已经12岁,就要作为一个没什么出息的耕田人物长大了,一个突如其来的机会突然降临:而这个机会正是孙中山的大哥带来的,这个哥哥年纪轻轻就已经由于广东特殊的靠近海洋的地理环境从而次数在港口找工作机会,短短几年。已经有一定的积蓄,并且攒够了钱,跑到了当今的夏威夷地区谋求生路,一家人隔着万里当然不放心,所以孙中山的母亲也便就在孙中山12岁生日的时候准备去探望大哥,正好也将孙中山也带过去了。由于夏威夷王国也是被英国美国等等列强殖民的地方,而且不同于中国仅仅只是被殖民了一些小地区,整个夏威夷当时都基本被西方所控制了,所以全面西化的非常严重,各种各样洋人的学科,洋人的科技自然随之接踵而来。这些新奇的之前从来没有见过的高科技事物,深深地震撼着孙中山的心灵,让他第一次看到了外部的世界,看到了真正的文明。

          在夏威夷王国也有教学地,而且是洋人们开创的,也因此在孙中山母亲就要带着孙中山离开之时,孙中山的哥哥建议孙中山直接和他留着上夏威夷王国里的学校,如此开阔视野肯定是很好的,但就这么居住在一个人生地不熟的陌生环境当中,见着之前完全没有认识过的人,听着几乎完全听不懂的外语,身边只有一个哥哥,这是何等的独立性才能做到的事情啊!但孙中山就是这么独立,当他意识到,这种在海外生活能够带给他非凡的发展之后,他果断地选择留下来跟着哥哥在那里的洋人学校进行学习。

          做下决定之后,孙中山又展现了他非凡的融入能力,在短短一年之间学会了当地的外语(应该也就是英语),并且和他们学校的老师同学都混得非常的熟。但是这些其实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 孙中山接触了还是崭新的学科和崭新的理论,他学习了物理化学,数学英语,深刻的了解并接触到了当时西方的科技。他学习了人文学习了历史,接触到了先进的政体民主制,以及君主立宪制。从这一刻起,他的心灵已经和之前不一样了,他认识到了自己原先的祖国中国的软弱,他对整个中国的君主制政体的合理性提出了质疑,他对中国在当时封闭的文化和迷信的信仰嗤之以鼻,拯救整个中国的梦想从此开始。

          可是手下没有一兵一卒,孙中山的这个改变全中国的理想还好似春秋大梦一般丝毫没有可能性实现。大的事物改变不了,就先改变小的事物吧,在当时的夏威夷王国也有许多像孙中山的哥哥这样留洋海外寻找就业机会的中国人,这些中国人为了找到文化认同感,会一起去拜孔子,去拜能够保护他们海上,一路平安的关帝。这种很明显是迷信的行为使孙中山无法忍受,于是乎和洪秀全砸孔子的牌位一样的事情发生在他的身上:孙中山直接撕毁了好多张关帝画像,砸坏了关帝的祭坛,企图以此来唤醒人们迷信的心。结果呢?结果唤醒的作用非但没有达到,还让孙中山成为了众人仇恨的对象,孙中山的哥哥一看孙中山做出这样的事,立刻就觉得这是孙中山在洋人的学院里呆太久,被教坏了。于是乎火急火燎地将孙中山送回了原来的村,想让他在小村庄里好好反思反思。回归一下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可是见到光明的人又如何会忍受黑暗?已经见过先进的文明和科技的孙中山是无论如何也在那乌七八糟的小村庄里呆不下去了,为了寻找机会他去往了当时整个广东最最先进的港口城市广州,那里洋人也非常的多,学校也较为先进,能够满足孙中山的要求。就在那里,孙中山学完了大学课程,成为了一门在当时社会地位很高的洋医生。

          成为医生之后的孙中山自然不可能止步不前,毕竟他是那个自幼就立志要成为洪秀全第二的人,还有那个建立新的中国将海外的那些先进的制度引进中国解救民生的远大梦想呢。不过问题又来了,孙中山应该怎么办呢?是直接就革命吗?当然不是,我知道革命可是所有的革新措施之中,最最激进也是最最危险的,当时的孙中山虽然提升了社会地位却还是没有一兵一卒,直接贸然进行革命简直就是所谓的脑残行为。那,应该怎么办?在当时,李鸿章当权成为了直隶总督,身居高位,掌握着洋务运动的他可谓权倾朝野,正好他还是一个汉人,非常受到汉人社会的认可。孙中山临时决定先给李鸿章一份意见书,如果李鸿章能够接受的话就说明清朝有药可救,可以进行和平改革。如果不能接受的话那就另说。就这样,孙中山苦思冥想了几个月写了一本厚厚的意见改革书,自认为集结了自生的全部思想之精华,李鸿章如果还有改革之心,就应该必定会接受。结果呢?结果李鸿章看都没看就把孙中山给打发走了。(李鸿章不是真的没有改革之心,只是当时正好朝鲜事件爆发,那闻名中外的家务海战即将发生,于是一直在紧张的处理着和日本之间的问题,根本没时间也没有心情去关注什么改革),然而在于李鸿章是由于特殊情况不予采纳,对于孙中山就是无心改革了,孙中山一想:“好吗,就连整个清朝朝廷最最开放的人也不想改革,那清朝还有药可救吗?根本无药可救好不好”。就这样坚定了,去革命的心。

          坚定理想,接着就要去实现。孙中山的目光放到了海外的一些和他同样有着留学经历的留学生哪里,这些留学生也同样接受了西方的开明的教育,拥有开明的思想,能够和他一起进行改革。可以充当革命力量的主心骨首脑。随即在挑选实战人员方面,孙中山将目光放进了一些当时中国的民间的反抗清朝组织,说白了就是民间的黑帮绿林强盗。虽然是强盗,行事作风都被孙中山所不齿,但好歹也有这一颗想要推翻清朝的心,还能打,也就只能勉强凑合着用吧。

        如此,孙中山开始慢慢组建自己的革命班子,几年过去,他一方面继续稳固革命力量,到各处演讲宣传革命思想以及西方政体的美好性以求得广大生活在水火之中的民众的认可。另一方面,不断发动各种各样的小革命大革命。虽然最终这些无论大小的革命都以失败告终,孙中山的名气却一点一点的积累了起来,成为了南方民众心中的救世主。在逃往英国的时候写的一部《英国蒙难记》更是让其海内外闻名。想要加入孙中山一起革命的人的数量,在此过程中便越来越多,越来越多。而就在袁世凯被下放回家钓鱼的那一年,孙中山认为时机到了。不仅是孙中山认为时机到了,是天时地利人和中的人和认为时机到了,与外:清朝与四大军阀之间离心离德,各大军阀纷纷向孙中山抛出橄榄枝,清朝朝廷最大的干将袁世凯还被清朝朝廷自己下放回家钓鱼。于内,革命的热情一再高涨,达到了几万人热切地想参加革命的惊人数量。就这样,再一次算是意外的事件当中,闻名中外的武昌起义也就是辛亥革命开始了。人民有信仰,打仗就厉害。有着解放中国的鸿鹄大志的人们,简直是以摧枯拉朽之势打败本来就有心归顺的清朝官员军阀,短短一会会就将大半个中国全速统一。不过就在这时,回家钓鱼的袁世凯终于出山归来,带着袁世凯名下的几万先进军队浩浩荡荡地开来。

          表面上看,革命军队已经达到了非凡的实力,大半个中国已经归属,可如果扒开表面往里看,就会发现革命军其实非常的虚。说是有着大半个中国,其实其中五分之四的领土都是清朝的官员跳墙而来,这些官员只是一些顺势之辈,要是看见革命军有什么不好的势头再次跳槽回去也是非常有可能的。说是有着几万大军,但是军队空有理想没有实力,没有核心的指挥,从军火和编制方面也都糟糕至极。看着袁世凯带着他的军队一天比一天进,中山先生急了:怎么办呢?

          幸好袁世凯也是一个聪明人,也并不想继续臣服那个已经成窝囊废的清朝朝廷了,于是向孙中山的革命军抛来了橄榄枝想谈判,虽然内心中100个不愿意,可人家实力比你强你也没办法,孙中山只好答应谈一谈,最终谈判的结果在讲袁世凯的时候已经粗略说过了:袁世凯帮助孙中山完成全国的统一,达到孙中山建立新中国的梦想,并且按照孙中山思想的三民主义保证民权,实行民主共和制。但当新中国建立时整个中国的最核心的大总统的位置要交给袁世凯来做。虽然谈判的结果还是有些不如意,但也就只能这样了。

            接下来的历史想必大家都很清楚,袁世凯果真逼迫清朝的皇帝和太后禅位,然后自己当上了中华民国的大总统,孙中山虽然对袁世凯这个原本是清朝大官的人非常不放心,但接触了几次发现袁世凯也还不错,两人甚至度过了一段蜜月期:在这个蜜月期里,孙中山和袁世凯简直相处的不要太好,甚至有一段时间内互夸万岁,还定下了由孙中山搞铁路基建,搞定新中国的人民生活情况和经济情况,袁世凯主管政治维持国家的正常运转的责任分担。然而呢?然而,矛盾出现,蜜月期还是被打破了。

            矛盾出现的原因就是袁世凯和孙中山的理念有着很大的区别,袁世凯也并不是一个不致力于改革的人,但是袁世凯向往的是一个中央集权式的新中国,由总统作为主要的核心带领着整个中国进行发展,而孙中山向往的是一个和美国一样的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民主制度。在这个制度之下,每一个人都能行使自己正当的权利。一个三权分立,一个极权。这矛盾冲突便立马出现了:袁世凯根本受不了为了制衡总统他而组建的内阁,更是受不了自己说出一条改革措施就要被内阁的人反驳掉一半,在修改掉一半。孙中山也开始看不惯袁世凯的强权作风。俩个人代表这两个政权对峙了很久,一场意外降临:大名鼎鼎的刺宋案。宋教仁是当时革命派和孙中山站在同一阵营的重要人物,刚刚被当选为起到主要的制衡袁世凯的作用的内阁总理位置上,就在上海火车站遇到刺客被刺杀,而且这次可追根溯源竟然和袁世凯的人有点关系!

            孙中山见此立马坐不住了:你袁世凯看不起我们的人,受不了内阁制的制衡也罢,还刺杀我们革命的那么重要的人!(虽然其实还不确定,但孙中山本就看袁世凯不太顺眼,肯定还是得将宋教仁遇刺案归咎到袁世凯的头上),这简直是忍无可忍,无需再忍。整个新的中国交在你袁世凯手里,岂不是成为了另一个大清?气愤之下,登记照集体人民发动二次革命,企图扫清袁世凯,重新建立一个真正的新中国。

          然而孙中山还刚刚在日本修铁路,哪有士兵进行二次革命呢?再加上不管是从官员还是平民老百姓的角度来讲,都已经对战争有着极其强烈的畏惧心理从而不想打仗了。也因此,孙中山的二次革命还没发起几个月就已经被袁世凯大手一挥平定了,非但整个局势没有丝毫改观,孙中山还从整个民国的国父一落千丈成为了民国的叛国贼,带着几个革命党的骨干分子落荒的逃往日本。

            此后的孙中山依然不放弃革命,他继续进行演讲宣讲组织人员,并且也发生过大大小小的好一堆革命,当然确定实现进了军阀和革命者之间的死循环之中。好不容易在袁世凯称帝的时候号召起护国战争将袁世凯打下了台,结果军阀割据的政治出现,当权者还是袁世凯的就势力和部下。好不容易召集了几个军阀准备进行统一,结果关键时刻,军阀离心离德直接变成光杆司令。在十几年的时光里,孙中山就基本一直在革命和失败之间来回徘徊。一再的失败让孙中山发出疑问: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孙中山想出来了,但想出来的结果也令他有些难以接受:其实这么多年革命,为什么一再一再的失败,最重要的就是2两个原因,第一个是孙中山缺乏强力的军队,第二个也是最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孙中山和他的领导班子太过于民主和开放了,这导致每一个人都可以秉持着不同的观点和目的在同一集体里做事,观念不同,其最终目的也就不统一,改革自然也就无法推行(就像革命军的老干部陈炯明就由于想要实行州立政治而在孙中山进行北伐的时候,炮轰总统府关键时刻搅坏了整个革命。自己一生有来革命的最大的问题竟然是自己一生都在坚守的民主,中山也实在是太难了啊!可没办法,要想真正的实行革命,就必须在理念和现实之间做一做妥协,必须暂时性的放弃自己民主的梦想而推行强权或极权了。如此,孙中山建立了一支纪律严明,必须严格服从命令,不起二心,绝对中心的党——国民党,要求只要入党就必须遵从一切党的命令,这也便是极权的党制了。果然,仗着党治,孙中山立马强大了自己的势力,办事效率也比原来要多得多得多,只可惜,就当国民党的实力能够进行北伐统一中国的时候,孙中山撒手人寰,留下了一个革命尚未成功,同志需要继续努力的遗愿。

          纵观孙中山的一身,他无疑是最最伟大的中国民族英雄,他能够花费一生的时间去颠沛流离的进行革命,也没有一刻偏离自己内心中的神圣的方针。但他同时也是悲剧的,他用了一身去真正理解一种好的政体不是在所有情况之下都适用(好在孙中山在最后的关头醒悟了,虽然没有亲眼看见全中国统一的景象,但中国的统一还是在短短十几年后到来)当时外国的民主政体自然是非常好的,但那也得建立在中国有条件建立民主政体的情况之上,当时中国还处在动乱时期,军阀割据,如果贸然实行民主,只会让革命进行的不彻底和离心离德。这正像将民主带往非洲的一处国家却反而酿成悲剧的美国那样,深刻地证明了在不同民族,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条件之下最优的政体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灵活变通才能够取得真正的胜利。当然,一各采取强权度过动乱时期的国家,又能否在和平时期顺利地向民主转化,这又是另一个问题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孙中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cnnf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