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个人的读书观点,也作为自己的第二篇文章
书读两遍
我自己的读书方法是第一遍快速浏览,第二遍认真看。第一遍的快速浏览,不是说很随便的看什么都不思考,而是思考着看,遇到看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往后面继续看,为什么呢?因为遇到看不懂的地方如果深入思考研究他的话,会有两个结果:
一、是理解了,但你会耗费很多时间在上面理解它。这就违背了我第一遍要快速阅读的初衷。
二、就是理解不了,你会想用脑子记住它,就会耗费你的脑力,那会导致什么结果,阅读速度就会慢下来,甚至你会觉得阅读好累啊,不读了,刷微信聊天看视频公众号去。所以第一遍快速阅读的重点就是:思考着读。读到难点跳过,而不是只看目录前言。
深度阅读
为什么说不能只看目录前言,接下来我就说下第二遍阅读的方法,第二遍把重点画下来后,这个时候再做读书笔记,注意是用自己语言写笔记,不是抄下原文的佳句摘抄,怎么才能知道哪里是重点,就是靠的第一次快速阅读的理解,这个理解不是让自己深入思考十几分钟的理解,而是停下来,用你的脑子理解十几秒钟的思考,如果你第一遍阅读并没有去快速阅读全文并这样子理解,那么你第二次阅读的时候就会觉得好累啊,然后又会,我不读了,刷微信聊天看视频公众号去。
思考和记忆
这是为什么?这里我运用到《学习之道》这本书里的概念,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我把他理解为思考和储存。它们分别用到脑部的功能,我个人理解是不同的。
第一遍快速阅读思考,用的是思考脑,那我们就专心只用他。第二遍做知识重点归纳的读书笔记时,因为用自己语言思考理解写出来的,所以我们其实已经把他摆进脑海里了,就用上了储存脑。如果同时使用,而你对这两个大脑又没有训练到能够纯熟的切换使用,那就会产生这个结果:我不读了,刷微信聊天看视频公众号去。(把脑子锻炼得使用起来炉火纯青的学霸大大不在讨论范围)以上就是我的阅读方法背后理论详解。
结合软件辅助阅读--marginnote
接下来,我想结合我的阅读理论来分享下我如何通过marginnote实现思维导图笔记和标签笔记法的,当我在学习之道这本书上,划了标注后,就会自动在他的导图模式里面生成一张张独立的卡片,通过把卡片之间的关系链接起来后,就可以生成思维导图了。
划线后生成卡片我第一遍读书时,是思考着读,那配合上这个软件,是怎么用呢?我会快速的阅读这本书,同时遇到难点和重点就会把他划线标下来,这个时候只用脑子思考,不记录笔记。读完了一个章节,就整理这一章节划出来的卡片,把它简单的,注意是简单的整理成思维导图的雏形。然后这样重复下去,第一遍阅读,我是通过思考后划线做卡片,然后按章节整理成大概的思维导图雏形。
因为只是用脑子思考,先不写下来,所以速度比较快。而每一章节读完后对思维导图卡片的整理,又让我有了回想复习的机会。那么,到了第二遍阅读的时候,我就可以根据自己做出来的思维导图雏形,来分配深度阅读的时间,应该给每一个章节和内容,花多少精力在上面阅读,应该快速阅读跳过呢?还是花多点时间深入思考了解。有了第一次的阅读,第二次阅读的时候,思考这个问题就容易多了。
整理思维导图然后,怎么利用marginnote进行第二遍阅读?第一遍阅读的时候我会打竖屏幕阅读,不把导图界面放出来,只在章节末,打开导图进行分类归纳。
《这样读书就够了》里介绍的标签读书法第二遍,我会打横来阅读,把导图界面跟阅读界面放在一起,同时对重点或难点部分,用自己的话进行理解。如果自己的话过长,我会把他摆到卡片批注来写,然后把行动概括为简单的话,摆在卡片标题,提示自己该怎么做。
很多人会疑惑,我在ipad上打这么多字,效率会不会很低,在这里我介绍下我正在用的讯飞语音输入法,它的识别率特别高,效率比我用电脑打字还快。
整本书阅读完之后,要对思维导图进行再一次整理,这时候就不能够按照章节来分类了,我是按照他的内容来分类,因为有些章节,虽然是分开的,可是内容却是相通的。整理分类的同时,又一次理解回顾了书的知识。
导出思维导图做减法
最后我把他导出到mindnode,前面一直再做加法,往导图加东西。我把它导出到mindnode后,就开始做减法,把他的内容以及自己写的废话内容,全部精简掉,最后把能运用上的做法,归纳总结到我自己的个人思维导图框架里。
以上就是我结合理论和工具的阅读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