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触“拆掉思维里的墙”,是在罗振宇的跨年演讲会上,很是激动,然后就买来古典老师的这本书,一天的时间,一口气读完,酣畅淋漓,是本常读常新的书。所以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来跟大家分享。
提笔分享,又发现自己无法准确运用寥寥几段文字来输出自己的想法,此刻,我似乎明白了一切语言和文字都是局限的,有的是你读完后留在心灵的那一丝震撼,难怪佛陀在《金刚经》里讲:“应如是降服其心”,老子在《道德经》里说的“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然而,我仍然希望勉强能用自己不算完美的文字,来激发你阅读这本书的一丝兴趣。
你是否思考过,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而且是越来越大?为什么明白了好多看似领悟的道理,行动起来还是那么困难?为什么我的过去很糟糕,却没有办法与之拜拜呢?为什么我面对孩子的问题总克制不住内心的焦虑呢?为什么我在面对工作的时候显得疲惫无力呢?……这些想法无不困扰着我们前行,让我们在一次又一次困惑中自我否定,失去勇气。其实,问题出在最底层——你看世界的角度。我们那些困惑背后,往往是一堵堵思维的墙阻碍着我们,让我们困限其中,即使想突围,但却苦于没有办法。这本书,就是来帮助我们一点一点拆掉我们思维里的墙,让我们走出来,看清人间真相,做最好的自己。
在读的过程中,跟着作者的思路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反思,我发现它不是一本教人成功的书,而是一本教人复盘的书,在一次又一次的复盘中,让你发现,我们还可以这样活。
我们是否局限于安全感?人人都想获得安全感,在自己的舒适窝里待着,可是安全感的本质不是你真的安全,而是你不害怕危险,敢于面对困难的勇气。现实中的我们,容易陷入安全感的奴隶,就是害怕改变,保持现状,不敢越雷池半步。还记得刚入单位的时候,就被周围同事灌输“大锅饭”的理论,我当时也觉得大锅饭挺好,安全,不要担心丢工作,收入还可以。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开始觉得原先的认知早在我们思维里筑起了一道厚厚的墙,这堵墙先是让我舒适,然后迷茫,最后失去选择的机会。我们那些片面的错误的认知,除了给自己的不努力找了一个极好的借口以外,没有给我们带来一丝安全感。这些年,周围不乏有通过努力比我们优先获得了选择权的同事,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不断努力前行的勇气,他们始终能保持一颗初心,敢于挑战自己的认知边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工作中不断践行,不断付出,收获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他们的行动让我在自我的安全感里彻底惊醒,这个世界不变的真理就是在不断变化,追寻不变的安全感本身就是一种思维制约,制约着我们的每一个行动,造成了头脑里颠倒的逻辑,就如古典老师说的安全感不是一味地索要,而是给予后内心有种被需要的踏实,这种被需要又能撑起你内心的勇气,消灭恐惧,勇往直前。
我们是否受困于父母的期待而压抑了自己?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听话,要孝顺,让父母伤心是很罪恶的事情。当我们内心的选择跟父母一致的时候,这本没有什么矛盾,可是我们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得不活在父母给我们设计的生活中时,甚至忍受几年或一辈子的时候,我们的内心是不是很冤枉?我们习惯于用这样的思维来安慰自己:“我能有什么办法呢?难道还能跟父母作对吗?”另外,有的人面对家庭的压力,采用孩子的战术:要不冷战,要不大哭大闹。其实这样的做法,只能让父母认为我们还是个孩子,让他们更加不放心。其实我们可以有更好的选择,我们可以让自己和父母进入“双赢”模式,我们可以开诚布公地跟父母畅谈一次,用事实和证据来说服对方,把自己的幸福主张告诉他们。透过表面看实质,父母虽然跟你不是同一个观点,但是你们都是讲的同一个目标——那就是希望你幸福,所以我们从共同的目标出发,跟父母好好沟通,不逃避,坚持自己的观点,用自己的梦想去打动父母,试着让父母参与你的梦想,这样你才能获得父母的支持。
我们有没有受害者思维模式?你听说受害会上瘾吗?因为它给了我们那么多好处:推卸责任、安心做坏事、找到团队、获得帮助和同情、保住面子……正是由于这么多的好处,我们总是对此恋恋不舍。所以当生活没有压力的时候,我们多数人能掌控自我,可是一旦遇到问题,受害者模式就会习惯性地带我们逃避责任,抱怨命运的不公,甚至有的人都被自己的悲惨感动到了,即使有的命运本没有他说的那么糟糕,可是他说着说着就真的变成真的了,渐渐地,他们对这种习惯上瘾了,变成了他们的“心理吗啡”,因为这样可以让他们逃离眼前的痛苦,而且还是他认为的理所当然,这就是典型的受害者模式。我们周围遍布这样的人,他们抱怨自己工作繁琐,却从来不想着去创新;他们抱怨自己的领导不公,却从来不敢沟通;他们抱怨新冠疫情给自己带来不便,却从来没有想办法在疫情下自己还可以干点别的;他们抱怨老公对家庭不负责任,却从来没有自己先主动担起责任;他们抱怨孩子不听话,却从来没有花时间陪伴;他们抱怨国企体制如何局限,却从来没有花时间去提升自我获得更多的选择权;他们抱怨自己没有赶上好时代,却从来没有在时代的洪流中哪怕挣扎一次……渐渐地,他们麻木了,他们对抱怨上瘾了,他们宁可花大量的时间去聚会吐槽,相互同情,然后在时间流逝后,看着周围成功的人,只能说:“没办法,我太惨了!”这样的人是不是就在说我们自己呢?认知决定行动,不管现实情况如何,我们都可以赋予它积极的认知,用正向的认知去指引我们前行,我们就不会活在抱怨里。
整本书给我们带来的思考远不止这些,我喜欢用书里的一句话来勉励自己:与其在等待中枯萎,不如在行动中绽放。让我们拿起这本书,在翻开的每一页重遇美好的自己,让有趣的生命扑面而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