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了《一秒钟》,觉得不错,是张艺谋很真诚的作品。
就是说,他自己很想拍,在其中放了很多情感和体验。
比如,对老电影、对电影放映员的怀恋,以致自己创造了一门叫做“大循环”的手艺。
比如,父女情,对女儿的那种揣在怀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宠溺,通过执拗地,哪怕是从监狱偷跑出来,也要看一眼新闻简报的行为,通过对女儿同龄女孩的爱的投射,无限包容,无限宠溺,从监狱出来后还要来看望的动作,无比绵长地表现出来,这真是有大师的风范了。
不过遗憾的地方还是因为剪辑的缘故,导致一些情绪难以理解,需要自行脑补,比如,她看到女儿的画面何以泪流满面?我当时在影院的理解是,被迫分开,多年未见,多少心疼委屈。后来才知道其实女儿已经死了,因为积极表现,因为要洗刷他这个罪犯父亲的影响,她要比别人多付出很多。这一点,范伟其实有说明,但是还不足以有死亡带来的冲击力。
大家对张艺谋的要求,总是拿《活着》去衡量,就像对陈凯歌作品的要求,总是拿《霸王别姬》去对比一样。《一秒钟》的角度很小,没有《活着》那样宏大的时间轴线和家族背景,但是这个人物的设定,是有那种力量的。
邹静之的编剧厉害在于,把人物设定到很真实、凹凸面很多的程度。比如女儿的狡黠甚至刻薄,一开始说张译是坏分子,后来又在放映员面前举报,到最后还要在他心上扎刀,说“你女儿怎么不被那袋面粉压死?!”
正常描写,会觉得女孩这样说太过分了,人家是为了救你才跑回来被逮捕的,你怎么能这么说呢?
但是放到女儿生活的环境,放到她必须捍卫自己与弟弟的那种强悍,以及她对于一个陌生人,尤其是人家父亲疼惜女儿的那种对比中,她冲口而出的这句话,又是多么合理!
张译也是因为这句话跟她打起来。但是即使这样,他也无法记恨这个小姑娘,因为他在心理上已经把她与自己死去的女儿紧紧联系在一起了。
父亲对女儿那种又爱又恨,爱得心颤颤,恨得牙痒痒的感情,以这样的方式表现出来,真是妙极。
因为看到很多人拿《一秒钟》与《千里走单骑》对比,昨晚紧急补看了这部戏。
还真是很多相似之处。
首先,这是讲修复父子关系的,且也是从父亲的角度来表现。
其次,也是执着地要实现一个小小的愿望,一秒钟的张译是历经千辛万苦,从监狱跑出来,为了要看那一秒钟,千里走单骑的高仓健是历经千辛万苦,从日本跑到云南,为了要拍儿子当时没能拍上的面具戏。
高明的是,谁演的面具戏对于儿子其实并不重要,父亲最终也没能见上儿子一面,但是儿子在生命的最后给父亲口述了一封信,表示了忏悔。
而儿子最后的那个夜晚,高仓健在云南的乡下,抱着一个因为不愿意去见自己父亲而逃跑迷路的熊孩子过了一夜,等着人们救援。那个搂抱的姿势,其力度与动态,都呈现出他内心的澎湃:几十年亲情缺失,终于在此刻,在这个又小又捣蛋却让人不得不爱的小男孩身上找回。
在去监狱找面具戏艺人的路上,他听到了儿子的死讯,已经准备放弃拍摄,只是想把小男孩的照片给他看看,跟他说儿子很可爱,以此弥补自己内心的痛悔。
之前跟张伟平吃过一次饭——那时他们还没有闹掰——他说张艺谋是按他要求拍一部大片后,就要按自己的想法去拍一部小的文艺片满足一下。《千里走单骑》是零五年的作品,正是他当时说的小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