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听过一本书,里边儿有这样一个观点:无论再伤心的事情,失恋,亲人离世,甚至自己身体致残,这些伤痛的平均周期是一年半。过了一年多,大多数人能回归到差不多之前的幸福值,依稀记得书的作者是一个心理学家。
很庆幸,今天又听到了同作者的另一部作品,和她当时行将离世的妻子共同写的一本书。
记录了生命最后阶段的思考和感悟。
他们其实是幸运的,普罗大众要么没有足够的金钱和资源选择死亡前的物质外部条件,要么没有足够学识勇气和能力旁观这个过程,可他们做到了。
他们一起回忆这么多年走过的地方,经历过的事情。在绿荫下院落里喝着茶晒着太阳回忆往事。与往日的形色匆匆不同,大概只有知道生命明确进入倒计时时,才有这样一份放得下的智慧。
其实也未必真能放下,想到那些自己无比珍爱的一点点收藏的书籍不知将归于何处的时候,实在是伤感。
樊登老师回忆起当年在旧物市场淘到非常珍贵久远的书时,心里还在想,这些子孙真是败家子,这么珍贵的东西也这么贱卖了。如今再想,或者原本守护它的主人的子孙或者都已经离世了……人已作古,东西一直流传,这种亘古的悲伤实在让人怅然……
而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书写到最后,他的妻子已经选择安乐死一年多。而他也像治疗自己当初那些病人的心理医生一样医治自己,痛苦而勇敢的记录痛失爱人后每一天的心理历程。而这个过程他很痛苦,他甚至不敢想象那个平均一年半回归往常幸福值这个理论,在他身上是否会出例外。
这感觉,我太懂了。有时候我会好奇,自己要睡着时是一种怎样状态。我用力捕获这种感受却每每失败。你怎么能看到自己睡着的状态呢。这是睡眠尚未来临,而睡眠来临时我们已睡着。
对于死亡,这个道理同样适用,我们活着是死亡尚未来临,而死亡来临时我们已经不在。
如此,何须害怕死去。在它没来时尽情体验,步步求生,好好珍惜这生活赋予的礼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