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根本就生活在一个悲剧的时代,因此我们不愿惊惶。大灾难已经来临,我们处于废墟之中,我们开始建立一些新的小小的栖息地,怀抱一些新的微小的希望。这是一种颇为艰难的工作。现在没有一条通向未来的康庄大道,但是我们却迂回前进,或攀援障碍而过。不管天翻地覆,我们都得生活。
——D·H·劳伦斯《查太莱夫人的情人》
联通与BAT合作
- 2016年11月12日,中国联通与阿里巴巴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自此,中国联通成为首家牵手BAT三大互联网巨头的电信企业。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电信行业也逐渐被互联网企业开始渗透。
- 在移动网络大潮发展下,三大电信运营商包揽与移动有关的一切。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互联网行业单纯靠做“管”为生,难以为继,要么向“云”“端”靠拢,要么等着互联网企业的反向渗透。
吴恩达:中国私人聊天机器人会比美国发展更快
- 这个世界上,第一个能够让机器识别“猫”的人,是AndrewNg吴恩达,谷歌大脑之父。
由于不同的市场压力和机会,中美市场已经显示出不同的发展。日本人和中国人更欢迎人性化的电脑。日本文化对机器人非常友好,中国也相似。这是为什么我认为私人聊天机器人在中国会比在美国发展要快得多的原因。我不知道你是否听说过微软的小冰聊天机器人——比起它在美国名为Tay和Zo的同胞,小冰在中国的发展要快得多。
我想由于巨大的人口密度,按需服务的发展在中国也会快得多。在这里,像上门洗车,上门做饭,上门理发这类的服务都不贵,因为人口密度大的缘故,提供这类服务成本较低。
网易云、人民日报批豆瓣的塔西陀效应
- 知道网易云上陈升、黄耀明等人的搜索因为法律法规未能显示后,我一个同学立马给我发了一个截图上面写着“被封杀的55位港台文化人名单”,然后又附了之前我和你说过的要下降的书单(《二手时间》又再次躺枪)。
- 在此不分析真假,频频传出来的这些消息,在本质上验证了“塔西陀效应”:人们对政府、对代表人民喉舌的机构的不信任。比如《人民日报》批豆瓣,这个事无形中已经被上升到“国家意志”,要“保卫豆瓣”的地步,造成恐慌的根源就在于“解释者”的缺位和相关部门对公民知情权的淡漠,使得自身公信力下降。
- 塔西陀,古希腊史学家,曾经说过
当政府不受欢迎时,好的政策和坏的政策同样会得罪人民。
数据说话
美使馆9年pm2.5数据分析:雾霾到底是不是加重了?
- 基于美国大使馆的数据,核心有两点1.雾霾这几年在改善;2.问题出在冬天没有改善。
- 这几年大家明显感觉雾霾在恶化,这是为什么?
- 如果以冬天,就是从每年11月到次年1月来计算,除开数据严重缺乏的2008年,冬天的雾霾天数并没有改善,PM 2.5>100的数值稳定维持在70%-80%左右,而2016年11月更是83%的时间PM 2.5都大于100,而2015年北京PM 2.5>500爆表天数是8天,是历史最高的,所以也就很容易理解为啥我们感觉空气在变糟糕,从数据来看,并没有严重,但爆表的天数增加会加重你的感受。
这个世界变得更坏了吗?
Max Roser (2016) – ‘A history of global living conditions in 5 charts’. Published online at OurWorldInData.org. Retrieved from: https://ourworldindata.org/a-history-of-global-living-conditions-in-5-charts/ [Online Resource]
- 历史学家Max Roser认为我们需要采取长时段的视角来回答这个问题,只看最近30甚至50年的情况是不够的,容易产生一种世界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错觉。因此Max Roser回到人类生活状况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两百多年前,他汇总了1800-2015年人类生活状况数据,包括贫困、教育、健康、出生率、政权等,制作了七幅图,直观呈现问题的答案: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了。
小潘想关怀一下:我总觉得数字是冷冰冰的,的确整体趋势是在变好,可是当我们不是去看数据,而是去看每个个体时,总是令人寒心的,就像“贫困”(标准:绝对贫困定义为每天生活开支低于1.9国际美元),1800年,6人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之上,94人生活在贫困线之下;2015年,90人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之上,10人生活在贫困线之下。所以我们要因为少了84个贫困的人而去歌颂当下么?问题主要在于贫富差距之大是骇人的,另外当这个贫困的人具体落实到“杨改兰的悲剧”上的时候,我们每个人不都应该感到痛心么?哦,大概已经有很多人忘记杨改兰是谁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