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外表轻松而内核沉重的片子。一如看电影的我们。故事设定在架空的环境里,却真切地嘲讽着已发生无数次的现实。公映版本的结局也许已是影片创作者在当前创作空间范围内最大限度的尝试。观众们也已对这种处理心领神会,默契地在心里勾画出另一种结局。我想有过类似经历的曾经的、或现在的孩子,在爆笑的同时也会发现内心有一股不时涌起的暗流,这股暗流让你笑得并不彻底,并不痛快。
走出影院,一想到马继业被一群孩子围在中间拿矿泉水瓶砸的场景,想到长大后的马继业跑着步又去捡矿泉水瓶的时候,观看过程中不时涌起的暗流终于清晰。就算儿时有关矿泉水瓶的记忆那么痛苦,长大了还是会不由自主地想去靠近。这辈子想起矿泉水瓶的时候,百般滋味涌在心头,里面有痛苦,有后悔,有自责,但更具存在感的还是,矿泉水瓶好呀,可以补贴家用,弥补过错,仿佛捡到了矿泉水瓶就拥有了一切。就算勾起不好的回忆,也要捡。童年时的匮乏与恐惧,在马继业长大以后,依然掌控着他。
全片立体地展现了中式教育的全过程,包括没苦硬吃、强迫感恩、不惜代价出人头地等等等等。所有这些都可以用一句“为你好”遮掩过去。但我也不确定,换一种教育方法,孩子就一定能成材吗?或是能真的快乐成长吗?如果家长和社会不能接受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这个事实,不管是“穷苦教育”还是“富足教育”,不管是“苦大仇深”还是“快乐教育”,都不能保证教育的成功。片尾曲里唱的“我不想做风筝,我想当风”非常凝练的概括了本片的立意。或许片子的风格是轻盈的,结局是可以挽回且能够回到正轨的,但虚拟世界里的马继业只有一次的童年和自以为真的亲情回忆,都被改写了。不是说不被改写的版本就一定比真实发生的版本烂或者好,因为发生了的就是唯一的版本。可正是这样,“他本可以”才让人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而又宏大的课题,身处其中的人和旁观者也许都无法看透。或许是因为我们习惯于把一个人最初成长的十几年与今后更加漫长的人生当做一对因果关系分开来看。这种人为的割裂导致二者衔接时各种适应不良甚至无法匹配。个人认为人一生都在成长和变化,最初的十几年的确重要,但为了后面尚不确定的几十年而对最初的十几年过度纠偏,往往会让人偏离本来最合乎其本性的轨道。是呀,怎么活着不是活呢。可说出这句话,代表我们的潜意识也明白,这种活法,确实,可惜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