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1908年4月1日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一个犹太家庭,1970年6月8日因心脏病去世,享年62岁。
在评价马斯洛时,有人说:弗洛伊德为我们提供了心理学病态的一半,而马斯洛则将健康的那一半补充完整。
02
这本《寻找内在的幸福:马斯洛谈幸福》,是编者爱德华.霍夫曼整理自马斯洛生前没有公开发表的文字作品。
一本书就如同一个人,当自己的高度还不足以与之匹配时,会读得费劲。而与人交往亦然,譬如我们会遇见很多人,很多相较于我们自己更优秀的人,但在某个阶段,我们结缘的多是与自己各方面投缘,或者说匹配的人。那些在某些方面层次高于我们的人,可能会因彼此不对等而遗憾错过。
所以,不必要说自己读了多少高深的书,认识多少有能耐的人,重点是这些书是否能为我所用,你是否真的走进了那些高人的朋友圈。从不懂到懂,从泛泛而交到深刻呼应,中间就是自己持续成长的空间。
比如这本,应该是与我自己个人原因有关,我目前的认知与理解层次还到不到阅读这类书籍的需求,所以读起来觉得烧脑。所以,打算就书中的某一个观点简单整理自己的看法,暂时结束对这本书的解读。待自我提升后再重新理解。
马斯洛谈幸福03
《幸福心理学》这篇,是撰写于1964年的未发表文章,其中,马斯洛从新的角度对人们普遍关注的“幸福”问题进行了阐述。
传统的享乐主义将幸福定义为没有任何痛苦的、纯粹的快乐状态。但其最大的问题是无法在心理上认识到当前所拥有的幸事。衍生的问题就是:如果无法意识到当前的幸事,那么我们会感到幸福吗?我们是否只有在回忆往事的时候才会感到幸福呢?
现实似乎真的如此,我们只有身处不幸之中时才会意识到之前的幸福,才会体会到我们早前就应该体会到的幸福。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将幸福定义为一种存在于回忆中的概念?
马斯洛告诉我们,要重新认识幸福。我们也许应该把幸福重新定义为攻坚克难时真实的情感体验。能够使得自己回过头来认识到自己原来很幸福(尽管当时可能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的最好方法就是,让自己全身心投入到一份有价值的工作或事业之中。
比如女人生孩子。与拥有自己孩子的意义相比,几乎所有的女人都愿意承受怀孕、生产、养育孩子这些过程中的琐杂和肉体及精神上的考验。
要学会享受“更高层次生活或创造过程中的痛苦”,我们就需要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幸福。就像观察一个人必须将其放置在某个背景之中一样,我们也要把当前的活动放置在一个更加宽广的背景中去看待。然后问自己:这种痛苦的原因是什么?这种痛苦有价值吗?
马斯洛谈幸福同时,马斯洛还提醒人们:一般来说,人对于痛苦的体验往往超过对于快乐的体验,痛苦、丧失、挫折、抱怨和牢骚远比满足更容易进入我们的意识;另外,随着逐渐熟悉,我们的满足会失去它的“高峰”,失去其异乎寻常的体验,逐渐散入我们的前意识之中。因此,要意识到幸福可能稍纵即逝,但在我们的记忆中依旧鲜明,就像食物被反刍的食物一样,随时都可能被想起、被重新体验和感受。这是一个理性的意识过程,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学会,同时它也是一种拓宽和丰富我们日常生活体验的途径。
没有痛苦的生活不是真正的生活,浑浑噩噩、枯燥无味绝不是生活。
让自己全身投入到一份有价值的工作或事业之中,幸福可能只是一种副产品、一种附带现象、一种顺带而来的东西。
【2019年第二本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