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到一位友人对佛家的认知,他说:〝不懂即懂,不说即说,穷人就是富人,高高就是低低---佛家无对错〞。
在对照其人上下文的脉络之后,我以为,友人这样的说法,是很有问题的说法。由此可以推得,其人认知应也是很有问题的。
我就在推测:
若这位友人自称佛教徒,若他周围的人没认识其他正信的佛教徒,就会以为佛教徒都在搞迷信。
若这位友人自称是无神论者,若他周围的人有其他正信的佛教徒,我估计,他们也不会直接去辩解,处在仍没了别清楚并理解真实的状态下就直接行动,这不合宜。只要是行七觉支与八正道的行者们,我以为,倒是会先观察这位友人的真实状态,然后,才会再以合宜的正行去与这位友人作交谊、作如理而又应机的分辨。
对于合宜与否,也会如实地衡量自己的观察力,究竟,是如实地及到了哪样的水平?
对于还不懂的人,若对他说【不懂就是懂】反而会让他滞留于不懂的话,这时,这话的内涵虽然为对,但不适合说。为什么不适合说?因为会令他滞留于…不懂!
对于能点透而懂的人,若对他说【不懂就是懂】真能会让他超脱于不懂的话,这时,这话的对的内涵就能被他以正思惟而得到正受,这就适合说了。为什么适合说?因为令他脱离于…不懂,甚至进到了…超然!
怎么判断一个人是否真懂【不懂就是懂】?不妨可以从对以上两者的通透与否、通达与否中…作裁断。
对学舌鹦鹉,我能因为它能说【不懂就是懂】这话,我就说它有深刻的悟性吗?好像不能耶!
情境一:有因果,有对错
情境二:有因果,无对错
情境三:无因果,有对错
情境四:无因果,无对错
我想,以上的四种情境,应该都是存在的。在现实情境属一的情景下,我若用二三四的原则去判一,错的人就是我。我若不用一的原则去判一,错的人也是我。在这里,对我而言,怎么没对错呢?但只要我按对路的判断去决断,我就不受错所乱!但,一旦判错,我就必受错所乱。【情境一】
另,面对一位仍不成熟的人,试错,也是他生命所必经的,我怎么可以要求他的第一试就得马上试对?不可以的!所以,这时候的他,这个试错对他的生命是有必要的,哪怕再错…这个错也是对的。其之所以对是对在…对他生命是有必要的。只要他真的在用心,那么,再严重的过错,都是可以被宽恕的。基于可被宽恕而言,如此,才可以被称为无因果。并不是是非不分,没有后果!【情境三】
而另一位也不成熟的人,试错,对他而言,就不再是试错了。因为他把试错给当成无所谓的事了,他对周围人可以允许他在他试错的范围中试错,他对此的认知并不正确。周围的人容许他〝要用心地去经历〞试错的这个过程,但却不容许他〝漫不经心地去经历〞试错的这个过程。这个不容许所带来的代价,这时候,可就不是无因果了!因为…漫不经心的不可饶恕!【情境二】
也只有对生命完全超然的人,已经不昧因果,但又明白因果所会带来的…所谓的对与错…的必然结果,于是就不会停留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个体间之认知冲突上,而能超然地拔诸与此事相关的人们的纷乱见解,进而以得超然之视野,达到〝公解婆之理,婆解公之理〞的互相体谅…深刻的。【情境四】
将这四情境分立出来之后,之后,凡我所遇境,我便会依着这样的境之别,而来了别我所遇境的实质,或许,极其离谱的错误,就会尽可能地在第一时间,就被这种审视给避免掉了吧?
嗯嗯,得好好练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