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3737382/5a88daa47878dcc7.png)
如果说历史是一座座灿烂的星座,那么今天—11月30日—就是颗最为炫目的星:公元383年,这个以少胜多、扭转乾坤的奇迹—淝水之战,注定要在历史的天空中闪烁着不羁的光芒。
想象一下,前秦王苻坚在百万大军簇拥下,士气昂扬地望着江南的方向豪情万丈地誓言:“区区江水,岂能挡我大军脚步!” 就如同一场大战前将领的鼓舞士气,霸气回荡在整个营地。
![](https://img.haomeiwen.com/i3737382/208c35f83b902fd1.png)
而在江南东晋,理智沉稳的谢玄将军,虽寡不敌众,但一切筹划似乎皆在胸中。这不仅是一次军事冲突,也是一次奇谋和超凡战略的较量。《淝水之战》一书中生动描绘了各位将领机智深沉的对话和彼此间的心理博弈,将这段史诗般的经历细致呈现到今人面前。
聚光瞬间,我们见证两种战略的碰撞——前秦的“浩浩荡荡,东晋的“淡定自若”。在书中,谢玄力排众议,细数地形利兵。记载中,他对手下将士说:“大军非我所慑,勇者无畏也。” 字字珠玉,也正如同今日企业领袖在市场竞争中的淡定自信。
可不要看前秦军营里声势浩大,淝水旁的小小东晋兵营里隐藏了致胜的密码。认清形势,细腻打算,像是下一场“大棋局”,东晋将领们如游戏高手,待机而动,转危为安。
勿以害虫轻敌易,英雄本色百炼钢。淝水之战,远不止是三日秣马,死命硬拼。书中再现的诸多细节,是独辟聪明,智取功千钧。想想看,五千年前的智者,是如何下好每一步棋,预判未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3737382/63b323e0e937c866.png)
史料上这么记载的:晋军西行,与秦军对峙淝水。 有人向苻坚建议后退决战。诸秦将认为阻敌淝水畔比较安全,但苻坚认为半渡而击可主动对决。 当秦军后移时,晋军渡水突击。晋军中的朱序、张天锡等人在秦军阵后大叫:“前线的秦军败了!”,秦军阵脚大乱,随后晋军全力出击,大败秦军。谢玄、谢琰和桓伊率领晋军七万,战胜了苻坚和苻融所统率的前秦十五万大军,并阵斩苻融。
在初次了解淝水之战时,大家一定很想知道为什么兵力远胜对方的符坚会打败仗,其实符坚之所以败是有很多原因的,如内部不稳,用人不善,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他的性格。
我们常常会听到一句话:性格决定命运。苻坚好大喜功,缺乏冷静的客观分析,战前没有周密的战略部署,临战时又犯了一系列战术指挥上的错误,这也是前秦在淝水之战中失败的重要原因。苻坚不顾主客观条件,只是依仗自己的“有众百万,资杖如山”的兵力和“投鞭于江,足断其流”的军威,认为征服东晋不过一桩小事,贸然远征。他抱有侥幸求胜心理,战略上骄傲轻敌。在其前锋军梁成所率五万人被东晋大将刘牢之全歼于洛涧后,士气大伤,苻坚为之震动,开始产生了畏晋思想。所以,当他与前锋军统帅苻融登上寿阳城楼,望见晋军“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忧然有惧色”。于是,苻坚由轻敌变为怕敌,由冒进转为败逃,终子落了个“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的可悲结局
翻阅这段历史,它重新定义了中国南北关系脉络,堪称混沌世界的一支定盘星。从淝水身上,不仅是战术和策略,更学到了在复杂局势下稳健前行的智慧和勇气。
![](https://img.haomeiwen.com/i3737382/b3aed12a6ac9dc54.png)
现代社会,当然与战场相距万里。但淝水之战的遗韵却贯穿着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决策中细究每一步的得失,在挫折中培养包容心态。岁月虽久,然智慧恒古新——这正是淝水战役为我们塑造的智慧样本。
为此,亲爱的读者们,请你随我心向历史纵深之处驰骋,汲取它底蕴深厚的智慧与勇气,放到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中去默契应用。在困境中突围,在挑战中勇敢面对。“读史使人明智”,断言未来的每个选择,皆能从历史中找到灵感。而历史,则会以最慷慨的姿态,传递向前乘风破浪的力量。阅读历史今日,点亮你的知识灯塔,温暖你的思想港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