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年终复盘时,不知不觉,我的写作进入到第三个年头。两年的时光,我就这样纯粹地写,高兴了写一写,难过了写一写,读到一本好书也写一写,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写一写……14万字,是感慨,是吐槽,也是思考,更是静心。
我这凡胎俗骨,一直在琐碎中碌碌,人至中年,才惊觉时间正被自己一点点消磨,却未留下一丝痕迹,我应该做点什么了。多年来喜欢用文字随意记录的习惯,指引了我方向。当我用简朴的文字去回忆过往时,才发现那些以为早已被遗忘的人和事,原来一直静静停在我的脑海里,等我去打捞;当我用观察的笔触去书写一草一木、山川河流时,才知道自己脚步匆匆,错失了无数美丽的风景;当我用思考的眼神去探究身边的人情世故时,才明白“任何阴影的上面都是灿烂的阳光,每一分苦难的背后都有着巨大的幸福”。一篇篇写下来,四十岁后我的,逐渐有了清晰的模样。
当我回首翻看自己的文字时,突然领悟到季羡林老先生在《清华园日记》中,为何要坚持将年少时那些流水般、“狂言”不断的日记,一字不改的原版印出了。那些白字黑字写下的日记,才是最具体、最真实的生命痕迹呀,那一字一句都记录着他曾经的年少轻狂,峥嵘岁月。季老甚至坦言“觉得比最近若干年写的日记要好得多”,“我有点喜欢上这一些将近七十年前自己还是一个二十二三岁的毛头小伙子时写的东西”。虽不知等我年过九旬时,是否还能写作,但既然写作是一件如此有趣且有意义的事情,那就尽可能写得更久一点吧。正如罗兰说的:“写作是一条认识自己,认识真理的路,你只要喜欢写,就应该随时动笔去写。”
记录,是写作的初心。静心,则是写作的升华。
2023年于我,是动荡波折的一年,那些俗事的纷纷扰扰,都被我写在了文字中,或喜、或悲、或怒、或颓。人生最大的磨练,是让自己身心都陷在某件事情中无法解脱,犹如误入蛛网的昆虫,拼尽全力也无法摆脱困境。而写作的过程,就是在梳理事实、抚慰情绪、沉淀内心、寻找答案、思考未来。白先勇说过:“我写作,是因为我愿意把内心深处的痛苦,用文字表达出来。”慢慢地,我有点明白为何文人墨客一旦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身陷囹圄时,便会有斗酒诗百篇,甚至写出传世之作了。也明白为什么汪曾祺一生历经风雨,却总爱用温情来描绘生活。他在《慢煮生活》中写的一句话:“你很辛苦,很累了,那么坐下来歇一会儿,喝一杯不凉不烫的清茶。不纠结、少俗虑,随遇而安,一颗初心,安静地慢煮生活。”
我们生在这人世间,日子总有沟沟坎坎,道路总是曲曲折折。开始以为是自己醉了,后来才慢慢发现,原来这人世间,从来就不曾有真正的坦途。那就牢记丰子恺先生在《豁然开朗》中说的话:“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既然没有净土,不如清心。既然不能如愿,不如释然。”当我们“以清静心看世界”时,自然能“以欢喜心过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