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德经》共81章,合计5000余字。原文不分章,后改为前37章为《道经》,后44章为《德经》。
下面我们来一起赏析《道德经》中的一些金句经典名言吧。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第八章
【释义】: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
【感悟】:水是生命的源泉。这里用水比喻上善者的人格。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日记中写道:“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没有障碍,他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为方形;容器是圆的,它成为圆形。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释义】:祸啊,福就依傍着它,福啊,灾祸就隐含其中。
【感悟】 这是老子具有辩证思想的名言。要正确对待祸福,从不利中看到有利,有利中发现不利。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释义】:不只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更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因为不争,所以天下都难与之争。
【感悟】“不争”被道家视为一种天道自然准则,它实际上是一种以不争为争的君子之术和处世之方。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释义】:最方正的东西却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迹。
【感悟】此句老子意在解释为什么“道”的存在而常人难以理解。因为大道具有无限性,而常人的感官难以体察,是“无状之状,万物之象”。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释义】:合抱的大树,是从幼芽发起,九层的高台,是用一筐筐土积累的;千里远行,也是从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
【感悟】揭示了量变与质变的深刻道理,只有从实际出发,一点点积累,才能成就大事。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道德经》第九章
【释义】:把持拥有得多多的,不如适可而止。锤尖了又从而磨得锋利无比,不可能保持长久。满堂都是金玉,却无法永久的守藏。身处富贵而又骄纵无度,只能自取灾殃。
【感悟】老子以盈满、锐利为譬喻,说明金玉满堂、富贵而骄者容易招来灾祸,主张“功遂,身退,天之道”。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译解】委曲反能求全,弯曲则能伸直,低洼反能充盈,破旧反能成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
【感悟】 以上六句是古代成语,老子主张用辩证的思想,来认识和把握社会生活的变化。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道德经》第十六章
【释义】: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感悟】只有符合于自然,才能体现主宰万物的道,只有符合于道,才能久远。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
【释义】: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私心贪欲(就能为道无忧)。
【感悟】老子提出素朴、寡欲的主张。丝不染为素,木未雕为朴,见素抱朴谓:不为外物所惑而失其本真。老子主张人不能没有欲望,但不可有贪欲,更不能纵欲。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释义】:大道永远顺应自然而无为,但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
【感悟】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命题。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无不为是对无为的作用的最高评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