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易老师抛出第一个好问题:
人格是什么?
脑袋里一阵抓瞎呀,是啊,人格是什么?平常我们脱口而出的话,自以为明白懂了的话语,实际上往往经不起推敲,很可能知其音不明义。
当时第一个念头联想到的是,曾经听到的一些反社会的人格障碍或人格分裂的事情。
人格到底是什么?从何而来,对我们有何意义?
百度解答:
人格又称个性。是个人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能力、气质、性格等)的总和。
人格包括气质和性格,性格是核心。气质受先天因素影响更大,性格受后天因素影响更大,性格包括四个结构,情绪,意志,理智和态度,性格的核心是态度,态度的核心是情感。
它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综合性和功能性的四大特征,与社会属性紧密相连。
智慧的易老师用了一个最简明的加法进行了阐释。
人格=天生气质+后天培养。
原生家庭的力量原来人格除了先天气质,更多的是受后天培养的影响。
而后天培养的分水岭在18岁,18岁之前父母的养育和18岁之后的自我成长。
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用一生治愈。
那么后天的原生家庭养育,塑造我们人格的同时将会对我有着哪些实际的影响呢?
易老师用自己的原生家庭图给大家做了一个详细的示范,我们在温暖的场域中得到一个内观的机会,用心执笔去回看自己的原生家庭。
画完后感觉自己的大黄纸上仿佛下起了绵绵秋雨,惆怅而迷离。所有的关系线(父母,父女,母女,姐妹)都是疏离的,突然get自己为何身心分离了这么多年而不自知。
回看着当我18岁时,父母之间的关系其实是普通的,多年的劳累与付出剩下的都是责任。而我手下的笔,投射的却是我对理想父母期待的落空,我希望我的父母是相互包容平和关心的,所以我画的是疏离的关系线。
日常中听到的,看到的大都是父亲对母亲的训示与不满加否定,让我有着深深地压抑与愤怒,那个小女孩是多么地想去替母亲发声,抗争。然而在多年权威的束缚中,她选择了逃离,带着繁杂的内心冲突,懦弱,不安与恐惧,不敢面对强势的父亲。
这些不敢发声,不敢面对,不敢挑战,日复一日在我与父亲之间筑起了一条沟壑,慢慢疏远了我们彼此的距离,眼神的逃离,肢体的僵硬,不愿亲近,从而排斥亲密感。
也因随时担心被训示而体会不到那份隐藏的爱和安全感,从小到大对欣赏和肯定的渴望与匮乏,让我无法确信自己在父母心中的价值。
从而在生活当中,对于亲密关系,朋友之间不能做到无间隙地亲近,本能地孤傲,呈现更多是阳性的刚毅,不会融通的一面;
时刻想掌控话语权,安排家中的大小事务,巩固自己的位置,以此获得空心的安全感;
在各种情境中经常需要获得别人的认同,赞美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感。
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将去向哪里?
面对如此简单又深刻的灵魂拷问,我将何去何从?
当下的自己已来到了不惑之年,也是老师说的人生当中,第二个发现天赋资源的黄金时段。
很庆幸自己有着这样一份学习的决心与愿力,不断地认回、疗愈、成长自己,从而走向更完整。
感恩父母的善良,勤奋,坚毅的优秀品质支撑我无畏生活的困难和压力,为我生命的前行续航,也定会发扬和恰当地传承下去。
那些过分的指责与否定,谢谢你,感谢你成为我学习成长的动力。
我看见了,承认它在我的身体之内,我选择过滤与接纳。
接受它,我无力改变的部分,过滤它对我的影响。
接纳父母也是普通人,他们给不了他们不曾拥有的那些部分,尊重它,并邀请归位,仅以“人”的层面去敬爱父母。
同时我为自己全权负责,我拥有自己独特的天赋和内在丰盛资源,绽放属于我自己的生命之花。
水与阳光的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