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工作生活在人间
《喜鹊谋杀案》:他杀死了作者,也杀死了侦探

《喜鹊谋杀案》:他杀死了作者,也杀死了侦探

作者: Eulimene | 来源:发表于2019-07-01 22:17 被阅读0次

    《喜鹊谋杀案》终于在国内出版了!

    早在2016年,英文版便已面世,“一场为黄金时代侦探小说爱好者而设的盛宴”,对于这本书,媒体的赞誉从四面八方涌来。

    图源网络

    作者安东尼·霍洛维茨是英国知名的侦探小说作家、编剧,柯南·道尔产权会有史以来唯一授权续写福尔摩斯故事的作家,同时还被伊恩·弗莱明产权会选为“007系列”的续写者,侦探小说于他可谓信手拈来。

    英国作家安东尼·霍洛维茨在晚宴现场-图源网络  

    我们都知道,如何构建一些出人意料的巧合,是一本侦探小说必备的精髓,这巧合背后的真相是否能将读者耍得团团转,是一本侦探小说是否能成功的决定因素,简而言之,一本侦探小说一定要不落俗套。安东尼·霍洛维茨这样一个精通侦探小说套路的人,他会怎样写一本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侦探小说呢。

    “你可以把真相想象成幽深的山谷,从远处眺望也许看不见,但它会突然出现在你眼前。抵达那里的路途有许多条。一条不确定的路线虽然最终发现并不是你要走的路,仍然能带你接近目的地。在侦破罪案的漫漫长路上没有白走的旅途。”

    对于本书的真相,我们可以从这段话中略窥一二:安东尼借助小说人物告诉我们,虽然我们会获取很多杂乱的信息,有用的或是没用的,但我们仍能在这些信息的帮助下接近真相。

    小说中的小说

    当看完全书时,我意识到,如果这本书的作者不叫安东尼·霍洛维茨,而是名为艾伦·康威,那么这本小说将是一部丰碑式的作品。安东尼大概也确实是想这样迷惑读者,以达到这样的目的。

    艾伦·康威是小说《喜鹊谋杀案》里提及的《喜鹊谋杀案》的作者。这个拗口的句子并没有表达出错,《喜鹊谋杀案》玩的就是“小说中的小说”的套路,安东尼虚构了一个知名侦探小说作者艾伦·康威,生平事迹,性格特征,家人朋友等等皆安排得明明白白。

    如果你已经看过这本书,那么就会知道,它连书籍排版也是如此具备迷惑性。如同一个真实人物写作的一本真实小说,书籍上书大标题:喜鹊谋杀案——阿提库斯·庞德探案系列。然后下面一行小字【英】艾伦·康威著,后面一页还煞有其事的附有艾伦·康威的作者简介。就是如此真实。

    这除了告诉我们作者在玩花样之外,看到这里就应该明白,这本书的结构形式必定不会循规蹈矩。以内容取胜的侦探小说如何倚靠形式来出彩,上文说了,作者安东尼·霍洛维茨熟知侦探小说的各种套路和玩法,所以让人不禁狭隘的认为,各种作案手法以及故事真相早已被柯南·道尔、阿加莎·克里斯蒂等玩了个遍后,留给他的大约只有形式了。

    《喜鹊谋杀案》是致敬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一部小说,书里很多细节甚至作者自己都明明白白地写了出来,而且说得甚是详细,甚至还安排了一个阿加莎侄子的戏份。小说分为两个世界,一个是以阿提库斯·庞德为主角的小说世界,另一个是以苏珊·赖兰为主角的现实世界,当然也可以说有三个世界,即增加一个以读者为中心的真正的现实世界。

    《喜鹊谋杀案》是艾伦·康威所著的一本小说,苏珊·赖兰是三叶草图书公司小说部门的负责人,同时也是艾伦·康威的编辑以及伯乐。小说以“我”即苏珊·赖兰的口吻开头引语讲述,寥寥几页之后,立马就进行了小说内容的展现。

    “然而,《喜鹊谋杀案》却实实在在地改变了我整个人生。我不再居住在伏尾区;我不再从事原本的工作;我最终失去了众多朋友。那个夜晚,当我伸出手,翻开打印稿的第一页,我还不知道我即将要开启一段旅程,老实说,我希望自己从不曾被拖上贼船。”

    即至现在为止,一切都显得如此老套平常,侦探小说惯用的伎俩,但不得不说,确实有效,它成功引起了我的好奇心。

    随后以阿提库斯·庞德为主角的小说世界正式拉开帷幕:一九五五年七月二十三日,一场葬礼即将举行。

    侦探小说该如何卖关子

    安东尼·霍洛维茨真该为这个问题开一场讲座,这对于他实在太容易了,甚至到了可恨的地步。

    以阿提库斯·庞德为主角的小说世界里,庞德是一个类似于阿加莎笔下波洛的存在,他特立独行、聪明果断,但庞德患了绝症,将不久于人世,侦探小说没有了侦探,那么小说将不复存在,小说不复存在,那么作者便将消逝,对于虚构作者艾伦·康威来说,这是一个封笔之作的安排,从一开始小说世界便带着绝妙的解构意味。

    在一九五五年的萨克斯比村庄共有两个非正常死者,一是玛丽·布莱基斯顿——派伊府邸的管家,从楼梯上滚下摔断了脖子,当场死亡,开头的葬礼便是她的;二是马格纳斯·派伊爵士——派伊府邸的主人,被人用盔甲配剑砍死。

    阿提库斯·庞德来到这里经过各方走访调查,得知了真相,但真实作者安东尼·霍洛维茨并不会让读者如此好过:

    “马修·布莱基斯顿告诉了我我想知道的一切。他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

    “真的吗?他做了什么?”

    “他杀了他的妻子。”

    看了这本书的读者会知道,这并不是在揭晓答案,而是抛出了许多疑惑,他真的杀了女管家玛丽·布莱基斯顿吗?马格纳斯·派伊爵士也是他杀的吗?动机是什么?如何杀害的?但一切戛然而止,笔锋转到了以苏珊·赖兰为主角的现实世界,吊足了胃口,连苏珊都官方吐槽道:“很恼人,是不是?”

    为何会这样?因为后面部分的手稿小说编辑苏珊·赖兰也没有。

    “查尔斯,”我说,“最后一章怎么回事?给我一本侦探小说,却连凶手是谁都没说清楚,这究竟有什么意义?你能回电话吗?”

    随后更令人吃惊的是:艾伦·康威死了!

    从这里开始,在以苏珊·赖兰为主角的现实世界里,一个新的案子展开。读者只能按捺住心中的好奇和疑惑,继续往下看。

    苏珊·赖兰开始寻找手稿的最后一章,但没有丝毫痕迹可寻,艾伦·康威家里没有备份的手稿,电脑中没有上传的原稿,他的同性伴侣、律师、姐姐,都没有读过《喜鹊谋杀案》,看到这里,读者要开始慌了,安东尼·霍洛维茨玩的花样也许是一个没有谜底的谋杀案,因为文中提到了《艾德温·德鲁德之谜》,查尔斯·狄更斯的遗作,小说还未完稿,他就因脑溢血去世了。

    而在这时,艾伦·康威看似自杀的背后,疑云密布,小说的重心已经变了。

    形式是内容最后的救命稻草吗

    其实侦探小说的高潮只在一瞬间。

    对于本书来说,苏珊揭晓杀害艾伦·康威的凶手、庞德揭晓杀害玛丽·布莱基斯顿、马格纳斯·派伊爵士的凶手,便是书的高潮,由于本书的结构是如此取巧,这意味着它将有两个高潮。

    当故事进行到这里时,侦探、作者都已死去,除了杀人凶手的真面目,我们还接触了另一个真相,那便是一个名声在外的侦探小说家竟如此厌恶自己的作品,讨厌自己的角色,甚至在名字上做一个恶作剧,一个让人一时不知该如何去评判的恶作剧。

    这是安东尼·霍洛维茨对整个侦探小说世界进行解构的套路,侦探已死,作者已死,但是最终又让小说回归到正常的套路当中,让苏珊担任起侦探的角色,而安东尼·霍洛维茨则在真正的现实世界里担任作者的角色。从结构到解构,再到结构,很是耐人寻味。在黄金侦探小说时代过去之后,这其中好似带着对那个时代的怀缅致敬,又好似带着一种无力。这让我不可避免的想到:在今天,提起侦探小说我们究竟还能写什么?

    这样的心情类似于,宋人面对唐诗时的心情,经过唐代众多大诗人的切磋琢磨,诗歌早已过了巅峰时期,于是宋人将词这种形式发扬光大了。那么侦探小说的出路在哪里,莫非也是形式吗?

    不可否认,形式与内容是互为一体的,论及《喜鹊谋杀案》,内容稍显单薄,庞德的推理略玄乎,玛丽·布莱基斯顿的行为解释略牵强,苏珊的推理太过普通,最终的结局总让人觉得稍欠感觉,但这并不妨碍通过形式的巧思,来使其成为了一部缅怀黄金时代的优秀作品。

    这本书的注脚绝不仅仅是致敬阿加莎,或是阿加莎粉丝必看等话语。我想这其中还有着作者安东尼·霍洛维茨对严肃文学通俗文学的思考、侦探小说未来发展的探索,当然还包括着对那个黄金时代的致敬。

    最后想说一句,侦探小说不杀死侦探、作者,如何重获新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喜鹊谋杀案》:他杀死了作者,也杀死了侦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dloc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