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8年12月13日,康熙帝的第四个儿子出生,名胤禛,是为日后的雍正皇帝。雍正帝一生,极具争议,关于他篡承帝位、手足相残的传言甚嚣尘上。
他笃信佛教,是著名"COSPLAY"爱好者,同时又推行改革,励精图治,在康乾盛世中承上启下,他极其勤政,在位13年留下了数万份奏折,批语达1000多万字。
曾在一份朱批中写道∶"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那么这位传奇帝王到底是怎样的汉子呢?纵观雍正帝一生,能看出这样几个特点∶识大局、急性子、翻脸快、通厚黑。
识大局
还是皇子时期,胤禛经历了太子胤礽两次被废。胤禛采取了完全相反的行动。第一次自己力量弱小,形势不明朗,所以站出来为太子说话。第二次看准了康熙对太子已彻底失望,才正式谋划争储位。雍正一直想除掉八阿哥胤禩这个政敌,即位之初,地位不稳,所以不能对人缘不错的八阿哥下手。随着权威树立,龙椅坐稳了,找借口削其王爵,将其改名“阿其那”,最后圈禁至死。
急性子
雍正从小性格急躁,知子莫若父,康熙特意赐"戒急用忍"四个字给胤禛,作为提醒。而这种性格也有一个好处,就是办起事来雷厉风行。
即位仅仅一个月的时间,雍正就开始清点国库钱粮,追缴亏空。按惯例,新君即位,会有类似大赦天下的动作,以显宽仁。但雍正没有这样做,而是立刻着手清理自己早已不满的弊政。
比如改土归流,用政府派遣的流官替代少数民族地区的世袭土司来管理事务。这项政策从明成祖时期就有了,可是有明一代,还不如雍正一朝推广得快。这里面有形势变化的原因,但和雍正本人全力推行的态度是分不开的。
翻脸快
雍正翻脸比办事的速度还要快得多。雍正任用年羹尧出任抚远大将军,平定青海罗布藏丹津叛乱,甚至在上谕中肉麻地说∶"你是朕的恩人"、"我二人做个千古目臣知遇榜样"。有一次,雍正赐年羹尧鲜荔枝,六百里加急,六天时间就送到了远在西安的年羹尧面前,唐玄宗对杨贵妃也不过如此。可谁也想不到,第二年还没过完年羹尧就被罗列多达九十二条罪状,赐其自尽。
通厚黑
这一点在夺嫡阶段体现得淋漓尽致。康熙晚年,夺嫡之战日渐白热化,胤禛反而开始标榜自己是"天下第一大闲人"。他修建庙宇,参禅悟道,吟诗作词,看起来人畜无害。暗地里却紧锣密鼓地经营自己的团队,娶年羹尧的妹妹为侧福晋,暗中给闽浙总督送礼。最后奉遗诏宣布胤禛继位的隆科多,也是在这个时候倒向胤禛的。
对待年羹尧更是如此。雍正对年羹尧有所不满的时候没有立即发作,而是暗中给大臣们密折,提醒他们不要和年羹尧走得太近。进而一步一步撤换或拉拢年羹尧的嫡系,搜集罪证,制造"倒年"舆论,起用年羹尧的政敌,把年羹尧一度贬职到城门官,等这些事安排完,年羹尧只剩束手就擒一条路了。
作为一场凶险万分的夺嫡之战的幸存者,雍正身上难免有阴险城府的一面。朱元璋同样严厉而勤劳,他废丞相,颁《大诰》,说一不二,为什么?因为江山是他打下来的,没有人可以质疑他。
历朝历代,围绕皇位展开的竞争都是残酷的,稍有不慎,就是万劫不复。扶苏胡亥之争、杨勇杨广之争、玄武门之变都印证了这一点。雍正夺嫡上位,所以遇事喜欢借助权谋,力求把事情办得名正言顺。权谋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在雍正身上,生动地体现了他性格的复杂性,但他的一切行为都有逻辑支撑,那就是一切从现实出发,他的一举一动,都是为某种现实目的服务的。
雍正为什么对年羹尧的态度前后反差那么大?对年羹尧恩赐,是因为西北的叛乱要靠年羹尧去平定。翻脸不认人,是因为雍正察觉年羹尧平定战乱后居功自傲,对自己不够忠心,甚至出现流言说年羹尧可以操纵雍正,这有损于皇帝的威严,绝对不能容忍。
康熙晚年懒政,健康恶化,被立储困扰,导致官员人浮于事、百姓负担沉重等问题出现。雍正果断改革,推出摊丁入亩、火耗归公等等新政,围绕新政进行人事变动,整顿吏治,让昏昏沉沉的朝廷有了新气象。同时,雍正严厉打击党争,并且确立秘密建储制度,也就是在皇帝死后用事先写好的密诏公布继承人,避免了争储扰乱朝局的事情再度上演。
想想雍正亲眼看着父子兄弟反目成仇,目睹康熙对儿子觊觎皇位的担忧,就不难理解雍正为什么不断巩固皇权,建立军机处、密折制度等,事无巨细全部过问,自己成了"劳模皇帝",也将中国的君主专制推向了顶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