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9月20日是我国的公民道德宣传日,起目的在于促进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老子在《道德经》中曾言:“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为人处事的准则,而道德修养则是个人为达成自我追求或为实现社会宏愿,在言谈、思维有所秉持、坚定践行,由此达到趋近于崇高的道德境界。
说起来似乎有点绕,又有些不接地气,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一句骂人的话,你这人真缺德。
缺德,缺的什么德?缺的就是道德。什么是道德呢?先有道后有德。
从小的方面,举个简单的例子,盛夏时节,人们都希望找个阴凉处成荫纳凉,在心旷神怡地欣赏周遭风光之时,突然旁边有一个人,坑咔一口痰吐在离你不远的地上,此时的你,有没有种大煞风景的感受?
大家都是成年人,不便多说。虽然我们口里不说,但是心里会想,这人怎么这样啊,太没有社会公德了。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是社会的一份子,既然是社会的一份子,就要履行最起码的社会职责与社会公德。
![](https://img.haomeiwen.com/i2405496/be704bcfbcb49337.jpg)
我最最讨厌随地吐痰的人,每每看到这样的人,都会毫不留情地用眼睛狠狠的瞪他一眼!
岂不知你这随口一吐,会污染多少空气?这口痰中的细菌会对人造成多少伤害?
而从大的方面,我常常会想起身处逆境,自有持守的叶嘉莹。
叶嘉莹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专家,著作等身,而纵观其一生,却并非一帆风顺。
她曾在侵华战争中饱受折磨,体会失去至亲的痛苦;也曾在白色恐怖中被捕,流离失所,被繁重的工作压得直不起身;甚至在病痛之时,又遭受失去至亲骨肉的痛苦……
但苦难的打击、摧伤,并不能让她的思想有所滞懈。
叶嘉莹逐步看破世事纷扰,转而追求个体的道德修养和更大的精神自由。
她认为应当有一种“弱德之美”:“弱德不是弱者,弱者只趴在那里挨打。弱德就是你承受,你坚持,你还要有你自己的一种操守,你要完成你自己,这种品格才是弱德。”
![](https://img.haomeiwen.com/i2405496/f4859595723dfc26.jpg)
《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弱有时并非劣势,而是一种在逆境中悄然生长的力量,而叶嘉莹追求的正是这样的精神力量。
在独善其身的同时,她也心怀兼济天下之心,为中华文化传统的式微而心急如焚,怀着儒家“士”的担当,将传承和开拓的重任扛于肩头,孕育桃李,传递星火。
“桑蚕丝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叶嘉莹有弱德之美,却并非弱者,直面苦难而不求逃避。
她不向人间怨不平,而是坚守本心,用生命将柔弱的蚕丝吐尽,在中华文化的薪火相传中织就天机云锦,熠熠生辉。
翁贝托·埃科 在《如何带着三文鱼旅行》说:现实人生中,我们往往在音乐响起之后才迟迟进场,却又在胜负未见分晓之前便匆匆离席。知道开头与结尾,是会让我们更快乐呢,还是从此丧失了戏如人生的神秘与刺激?
让我们从小处着手,大处着眼,将公民的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融入我们的生活,工作,事业的方方面面,并加以不断的改良提高。
新时代的中国已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第二大经济体的国民素质,必然要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https://img.haomeiwen.com/i2405496/b4e6b3cc446e94b9.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