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一个好的问题,可以促进学生深度思考,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展其思维能力有力的抓手。
课堂上,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
课始,老师让学生根据课题提问,比如学习分数时,看到这个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的问题几乎都会是这样的三个:什么是分数?分数怎么写?学习分数有什么用?对于分数来讲,这样的几个问题对于理解分数的含义还是有一点作用的,但这样的问题,真的是学生想了解的吗?换句话说,他们真的不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吗?我想,学生也许只是为了配合老师的课,才提出了这样的经典三问。至于,问题的答案究竟是什么,他们并不关心,因为,这样的问题并不是他们心中所关注的真问题。
那么学生的真问题是什么?又在哪里?我想,真问题应该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面对某一知识点所产生的一种迷思和困惑,自己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无法找到正确的方法,此时心中产生的疑问才能算是真问题。这样的问题,一定是在对知识深入的探索过程中才会出现的,像这样刚一看到课题就提问,提出的问题也只能是一些浅层次的、没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或者说无法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
第二种情况,就是在课中,针对某一学生的回答或结果,让学生提问:你有什么问题想问他?
此时,提问的学生问的问题大多都是与问题无关的话题。比如:你为什么没有写过程,你为什么把字写那么大?……看似,热热闹闹,生生对话,实际上学生根本就没有关注到所学知识的本质。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也反映出教师对于学生的提问并未形成正确的认识,教师只是在关注“提问”这一形式,却根本没有关注学生提问的内容,因此,也就谈不上对学生的提问进行指导,此时的“提问”,成了一种做给别人看的“形式主义”。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的一切行为都是要服务于学生的学,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如果只是关注一些表面的形式,只关注自己的表现是否精彩,那永远都不可能上出一节好课,学生也永远难以提出好的问题。所以说,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是只是要看到学生现在讲台上说一说,更重要的是要认真听一听学生说了些什么,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困惑,才能让“核心素养”落地有生长的土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