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了人臣部分,青春志进入到使节的部分。
吕甥 VS 秦穆公
吕甥是第一个出场的人物,他是作为晋国的使节去秦国交涉接回在韩之战中兵败被俘的晋惠公。这不是一个容易的差事,因为秦晋当时的关系并不好:秦国助惠公荣登大典,但惠公却没有兑现割让土地的诺言;晋国受灾,秦国支援,而秦国受灾时,晋国却袖手旁观,这无形给吕甥的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困难。而且吕甥之前还替晋国背了锅,当年丕郑出使秦国便谎称不同意割让河西之地的人就是吕甥。
值得让吕甥庆幸的是当时秦国君臣也意见不一。有人主张杀了晋惠公祭祖,有人主张要晋国拿太子作人质来交换。秦穆公的夫人是晋惠公同父异母的姐姐,则拼了命来救她弟弟。最后,穆公同意谈判,吕甥则来接人,而且吕甥还真的成功了,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下面我们来看看会面的过程:
穆公问:贵国和睦吗?
吕甥说:不和睦。那些小人们,因为国君被俘而羞愧难言,因为亲人战死而悲痛不已。他们不怕征税加赋,全都整装待发,一心要立太子为君。他们说,宁肯事奉戎狄,也要报此大仇!君子则既心疼自己的国君,也清楚他的罪过。他们不怕征税加赋,全都整装待发,一心等待贵国的命令。君子说,秦国的恩德,是一定要报答的呀! 如果不能报答,那就只能战死。小人和君子,各执己见,所以不和睦。
这其实是绵里藏针,话中有话了。秦穆公作为老油条当然能听出吕甥的话里夹枪带棒的,于是又问:贵国臣民,怎么看国君的命运前途?
吕甥说:小人忧心忡忡,认为他难免一死,君子主张恕道,认为他一定回来。小人说,我们害苦了秦国,秦国岂能放过寡君?君子说,我们已经知罪,秦国一定宽宏大量。一个人,背信弃义就抓起来,低头认罪就放了他,天底下,还有比这更厚道的德行,更严厉的惩罚吗?结果肯定是心存感激地惦念那恩德,心怀鬼胎地畏惧那惩罚。因此,就凭这一惩前毖后的举动,秦国便可以称霸。敝国的君子们坚信,与此相反的蠢事,秦国是不会干的!
穆公听了,大为赞许。立即改善了惠公的生活待遇,并如期放人。易老师对吕甥的外交辞令大为赞赏,称其:不卑不亢,有理有节,可圈可点。的确,吕甥的辞令很厉害,但是也要看当时的大背景以及他对面的谈判对象。同样的外交辞令在战国时期就未必能起到相同的效果,同样的辞令在诸位灵公面前也未必就能奏效。
弱国的外交确实是太难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