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明白“人与人相处的基础是互相尊重”这个道理。我们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其实也是遵循这个道理的。只不过当孩子和我们心情愉悦的时候,尊重会容易一些。当孩子愁眉苦脸,或者做出让我们愁眉苦脸的事情的时候,我们习惯性的利用手中的权力采取一些措施。
我们时常忽略了我们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经常把与孩子的关系变成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于是,当我们必须对孩子的行为采取一些措施的时候,我们习惯性的使用奖励、惩罚,甚至是威胁。
惩罚和威胁真的有效么?今天,我们就来聊一下这个话题。
棍棒底下真的出孝子吗?
虽然我们已经生活在2020年,但“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式仍然存在。有的家长坚称,只要初衷良好,棍棒教育就不会对孩子造成任何危害;有的则振振有词,我爸爸也用皮带抽过我,我现在不是好好的;有的家长则是一时生气打了孩子,过后又后悔给孩子买礼物贿赂孩子,陷入无限的“打孩子——贿赂孩子”的循环。
专业研究的结果对这种教育方式是这样评价的:体罚会使孩子更具攻击性,更具有反社会倾向,长大后更可能蹲监狱,或者产生严重的情绪问题。如果在体罚之外,再加上羞辱、斥责、挖苦和威胁,这些手段造成的心理伤害比肉体上的伤口更难愈合。
更有证据表明,那些家庭暴力者,绝大部分在童年曾是暴力的受害者。他们将自己遭受的暴力转嫁给妻子、女友和孩子。对于他们来说,最糟糕的不是暴力本身,而是缺少温暖和关怀的内心荒漠。
如果我们诚实的面对自己体罚孩子的行为,我们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只不过是在放纵自己的情绪而已。所以当我们面对孩子做出让我们不愉快的行为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学会冷静。不要让情绪成为教导孩子的动因,要让自己冷却下来。
让自己冷却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与其他父母交流。你会发现想把孩子好好揍一顿的,不只你一个人。但是同时,其他父母也可以帮助我们认清现实:他们毕竟是个孩子,别太着急。交流可以让我们更容易卸下沮丧和愤怒的情绪负担,使教育孩子变得更加容易。
“冷处理”会让孩子反省自己的错误吗?
除了体罚孩子之外,很多父母会对孩子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包括对孩子的无理行为忽视不理、让做错事的孩子回到自己房间以及所谓的“反思角”……
“冷处理”最大的弊端,就是会使已经感到孤独的孩子,在内心里更加孤独。我们甚至还妄想着心怀怨恨的孩子回到房间里,能够认真的反省自己的错误行为!他们心里想的,更可能是将来如何报复,或者下次如何不被抓住。
“奖惩”和“冷处理”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这都是父母利用自己的特权单方面对孩子采取的行动。这种不对等的方式会加速我们和孩子之间的情感隔阂,而孩子多数“行为问题”的根源,实际上是无法与他人,特别是父母,建立情感交流。
我们需要找一种没有权力对抗的方式,让我们和孩子共同面对问题,“沙发会议”就是很好的一种方式。问题出现时,父母和孩子都有权要求召开“沙发会议”。会议不一定在沙发上,唯一的规则是,一旦有人召开“沙发会议”,另一方必须出席。
当双方坐在沙发上后,可以直接开始谈论问题,也可以不谈问题先建立情感沟通(这个和销售员是不是很像呢?)。孩子可以释放压抑已久的眼泪。父母可以表达自己的不满:孩子卧室乱的像狗窝,作业还没做,噪音震耳欲聋等等。也可以重申基本的家规:每个人必须分担家务,必须按时睡觉等等。
但是,这一切的前提是要建立情感上的沟通,所以不要在事发现场处理问题,换个地方说话效果会更好。当我们坐在沙发上,紧张的气氛很可能就缓解了,情感的沟通取代了愤怒。双方要保持带有情感沟通,直到双方都认为可以散会为止。
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什么?
教育最终的目的不是培养孩子的服从能力,而是培养孩子自己具有良好的判断能力。服从,无法帮助孩子自己处理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除非我们每天从早到晚的守护着他们。世界对于成人和孩子一样的复杂,我们都需要培养自己的良好判断能力,而不是只对规则的服从而已。
传统的奖惩机制,利用的是动物对于奖惩的条件反射,跳过了人类的思考过程,因此在长期效果上收效甚微。当我们为了停止孩子哼哼唧唧和无理要求而给予孩子奖励的时候,孩子可能利用更多的“停止”来得到更多的奖励。
孩子有时候阅读不够快,数学题不会做,不能安静的坐在座位上,游戏的时候没有其他孩子做的好,这些都是孩子暂时没有能力改变的,不管你给他们100万做诱饵,或者是一顿暴打相威胁,都不可能让他们快速的提高。这些惩罚只能让孩子处于更加混乱的状态。
孩子需要的是轻松的氛围
我们不停的寻找更有效的奖惩方式的时候,似乎忘记了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是引导,而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很多经验都是从游戏中领悟,并不断练习的。
教导孩子的时候,风趣和轻松的语调比严厉的语气更加有效。有一天,我在超市结账的时候,看到一个父亲带着一个小男孩。小男孩偷偷的把一包糖扔进购物车。父亲严肃的说:“不行,放回去!”孩子低头把糖放回去,父亲接着挤挤眼,小声说:“差一点就成功了!”男孩冲父亲笑了笑。父亲接着说:“帮我拿一下零钱好吗?”孩子的笑容更灿烂了。
这个父亲和孩子开亲了玩笑,理解并肯定孩子的感受,还意识到孩子想得到一定的重视,于是给了孩子一个工作,让孩子帮忙拿零钱。这让孩子感到被理解又有价值。如果孩子遭到的是训斥,他会感觉到:自己微不足道,不被理解,因偷拿东西而感到罪恶,因没能拿到而感到气愤。
其实,孩子需要的并不是一些特别的游戏,我们只要让他们笑出来就好。如果孩子顶嘴,就试试让两个娃娃吵架,其中一个总是出言不逊;如果孩子不遵守规则,就制定一个可笑的规则,跟孩子玩不断打破规则的游戏……相关的游戏在之前的分享中我们说过很多,希望大家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散养”是另一个极端
关于教育有一个比较流行的争论叫“孩子散养还是圈养”。好像我们必须在“严厉”和“放任”之间选择其一。其实,界限、引导和秩序,都是孩子所需要的,只不过要承载于对关爱和放松的态度之中,而不是愤怒和报复的情绪里。
如果我们给孩子东西,不是出于为他们提供真正的需要,而是出于害怕他们的情绪反应,或者是自己的内疚,那么我们就滑向了放任的极端。“放任”和“奖惩”有一个惊人的相似之处:父母无法忍受孩子的眼泪和脾气。被“放任”的孩子则更容易成为情绪的勒索能手,对待他人要么操控,要么叛逆。
在很多家庭里,界限是时隐时现的。父母经常说不,但是很少坚持到底。很多父母被孩子的行为引爆,然后是孩子的眼泪,最后是和好、拥抱、冰淇淋……这个循环慢慢变成一种习惯。孩子认为吼叫之后是父母的妥协,当他们需要父母妥协的时候,想办法引爆父母的情绪。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我们利用爱和尊重的方式为他们传达明确的、合理的界限,为他们提供秩序感和安全感,帮助他们降低对自己情绪冲动的焦虑,减少对外界危险的恐惧。对于界限引起孩子的不满,我们要坚持,然后倾听。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明天我们继续聊如何陪伴中帮助孩子。朋友们也可以关注公众号“有鹿为伴”,在那里喵喵老师每天会与大家分享“古代诗词鉴赏”和“中外名著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