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具备“上帝视角”,无法一览全貌,更不可能发现规律,找到枢纽,改变方向时,我们只能顺应潮流。当然,这时候还是有不同的态度可供选择,一种是彻底放弃,随波逐流,不要试图螳臂当车,改变什么。另一种是观察潮流方向,顺势而为。随波逐流的是船上的乘客,随潮而动的是小船上的艄公,是大船上的舵手。一般人无力改变船行的达方向,又不甘心只做一个乘客,我们想当舵手。
前几天在文科重点班上课的遭遇让我经历了相反的思考过程。以前我就因为这个班的同学上课写作业,尤其是文科生大面积写数学作业的事对他们表示过不赞同的态度,之后他们在我上课的时候不写数学作业了,但依然有大面积的同学写作业。可这一次,更加过分的情况出现了,有两位同学居然在耳朵里塞上了耳塞写作业。
我的心中五味杂陈。首先是一种强烈的悲哀感袭上心头,这些孩子太功利了!重点班的学生有着更大的心理压力和更加明确的目标,他们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所以这些孩子上课写作业和带着耳塞减少干扰的做法都是理性的,他们不是故意和我作对,他们是主动选择牺牲非高考科目,全力提高考试成绩,应对激烈的同类竞争。
之后涌上的是一点负罪感。学生们这么努力地学习,无非就是想考个好成绩,上一所更好的大学,获得尽可能好的生存条件。我还要在他们学习这么紧张,学习压力如此之大的时候给他们上音乐课,让他们听那些对考试毫无用处的音乐作品。这不是在扯人家的后腿嘛!
马上我又平静了。很多人对音乐课的看法是,可以让孩子们在紧张的学习当中获得一些放松和休息的时间片段,调剂学习状态。虽然我对此有完全不同的看法,音乐是将人类的丰富情感世界,通过最直接的传达和接收手段,从一颗心灵,传递到另一颗心灵之中,在对方的心灵中产生同样的情感共鸣,从而丰富学生情感世界,对学生进行“文而化之”的“育人”教育的极佳手段。
可是这都无所谓,因为休息和“文化”都不重要,重要的在万维钢《智识分子》一书中有一个部分讲得已经很明白了,这个章节的名字叫《流水线时代的英雄》,其中有两篇文章《高中是个把人分类的机器》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常青藤的绵羊》,万维钢非常理智地告诉我们“高中和高考的根本目的不是传授知识和培养人,而是把人分类”,美国学校制度设计背后的逻辑同样如此!
从这个角度看,学生们上课写作业,带着耳塞防打扰的做法是理性的。我坚持给他们上课,让他们欣赏音乐作品的做法的确就是在扯人家的后腿。他们如果上的了好大学,将来进入精英社会阶层,还有机会听音乐,受熏陶,被“文而化之”,很多人喜爱艺术不也是成年以后才开始的嘛。可是他们如果考不上好大学,不能进入精英阶层,他们即使具有深入的审美能力,具备丰富的情感世界,理解各种文化的真实内涵又能怎么样?普通阶层的人对社会能有多大的影响力?
《了不起的盖兹比》的作者,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F. Scott Fitzgerald)说: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还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我的头脑中,两种不同的教育观正在共存,辛好,我还没有精神分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