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妈妈在培养孩子的事情上,可谓不遗余力。为了让小明专心学习,妈妈使用了自己的“绝招”:每天“盯着”小明做作业。
有时小明偶有愣神,妈妈会立即咳嗽以示提醒;小明偶尔东张西望,妈妈会立即敲敲桌子;小明上厕所次数多了,妈妈就拉下脸来;小明在一道题上花费时间过长,妈妈就会立刻督促。
大半学期过去了,小明的成绩有了一些提升,但却似乎变得不爱学习了,没那么有活力了。
妈妈还发现,小明经常在“假装学习”:手握着笔,眼睛看着书,但却半天不翻一页书,不写一个字;视线长时间停留同一个地方,目光发直发愣,以致妈妈不得不提醒,该做下一题了。
这些变化,让妈妈感到痛心:小明好像变“木”了,原来的灵气少了很多,思维经常处于游离状态;而且学会了看妈妈脸色。
小明妈妈恍然惊醒,“盯着”孩子不是办法呀!
这样的场景很多家长是不是很熟悉?
被家长“盯着”写作业孩子,自控力看似增强了,该做作业的时间都在做作业,成绩也会有所提升,但似乎又失去了更为重要的东西。
其实认真思考一下,我们就会想到,小明妈妈的做法并没有促进小明的自控力,小明的“自觉”主要是依靠“妈控力”“他控力”在发生作用。
小明的事例告诉我们,家长不恰当的干预方法对孩子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的发挥往往带来很大伤害,导致孩子学习动力、积极性和活力下降。
我们可以换位思考体验孩子的感受。
假如你在工作,另一个人在旁边不停地“盯着”你,时时提醒,刻刻督促,你会不会想发火?
或者你做饭的时候,你妈在旁边总是提醒你,该倒油了!该放盐了!该小火了!该盖锅盖了!你是什么感受?
是不是有一种窒息感?
是不是再也不想做饭了?
同理,孩子被家长“盯着”“督促着”“说教着”“打骂着”的时候,就像旁边有一个“监工”在时时监视孩子,让孩子不得自由,产生压抑感。
这种情况下,孩子能爱学习才怪了!
“妈控力”“他控力”短期内看似有效率,但从长期来看,却压抑了孩子的学习动力,降低了孩子的自控力。
大家应该关注到了,一些经过高中“高压政策”培养的孩子,到了大学会无所适从,不爱学习,沉迷游戏,不知自己想干什么。这其实不过是孩子自身的动力被外在力量扼杀的结果。
只有孩子内在的动力被唤醒,才会有更强的自控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