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曰:“云淡风轻心如水,世间长留翰墨香。”可以说,读书,已经成为很多人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毕竟读书这件小事,可以说是人生的享受,也可以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
现实生活中,我们总会思考,就算在同样的教育背景下,人与人之间为什么还是会存在素质气质上的差异,根本原因恐怕就在于书读的多与寡罢了。譬如文豪与俗人,界限从不是智商情商或家世背景,只在于眼界的高低,生活的态度。而这所有的一切,只有通过读书,才能让我们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之。
(一)杨绛:读书乃“隐身串门”
当杨绛这位德高望重的世纪文化老人于2016年与世长辞时,人们都沉浸于绵远深沉的追思之中。有的人赞佩她文简情浓的传世名作,有的人领悟她波澜不惊的人生态度,而杨绛先生所有的这一切,都在于优良的家风从小对她的熏陶,出生于书香门第,杨绛很小便开始痴迷于书中的世界。在清华大学深造期间,她与钱钟书因同样喜欢读书而结为连理,终生不离不弃成一世佳话。杨绛认为,读书就像“隐身串门”,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打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另请高明。正是与书相依的百年,才能让杨绛总结出如此丰富精彩的读书观。
(二)蒲松龄:毕生嗜读著佳作
我国十七世纪著名的文学家,蒲松龄的一生,同样与书结缘至深。可以说,读书,教书,著书是构成他生命活动的三大重要基石。而读书这一爱好更是贯穿了他的生命活动,给予他文学滋养。蒲松龄屡次参加乡试,均名落孙山,在经历着生活的困窘和艰难的同时,《聊斋志异》也逐渐脱胎成稿。虽然他的创作过程是艰苦的,但值得庆幸的是,在他身后的三百余年中,倾其半生心血而成的《聊斋志异》最终以非凡的艺术魅力,得遇无数知音,而这一切都是他勤奋苦读,穷志精研的应有报偿!当老年的蒲松龄身体状况已随年龄增长有所损毁时,他依然不失读书之志,以至他最终也是在晚年就读的南窗下溘然长逝。
(三)鲁迅:读书抄书累“财富”
开启文学新时代,引领一代文学新风尚的鲁迅,同样有着极深的文化修养,爱读书是其文学精神的重要动因。周作人在日记中记载到,鲁迅在很小的时候,就浏览了诸种小说、散文,《西游记》、《镜花缘》、《儒林外史》读得很用心,《聊斋志异》、《山海经》也读得颇有兴致。鲁迅不但喜欢读书,还喜欢抄书,这也就是他为什么能对读过的书过目不忘的原因。所以对于一生清贫的鲁迅来说,恐怕最大的财富就在于他那些些藏书了。
所以说,读书,对于真正爱书的人而言,就是一种生活常态,也是一种生命的自然节律。在中国,自古便有“腹有诗书气自华”之说,作为一个有着悠久读书传统的国家,中国人历来是以读书为荣的。而在物质财富更为丰富,生活更为宽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少些哀叹消极,多些意气风发,以便在书的境地中更好地领悟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