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打卡71:致命的礼物

作者: 若可的读书笔记本 | 来源:发表于2023-03-26 08:05 被阅读0次

    阅读时间:2023年3月26日

    阅读方式:微信读书

    阅读书目:《枪炮 病菌与钢铁》

    阅读范围:第11章 《牲畜的致命礼物》

    全书已经读了快一半了,感觉越来越顺利。以下四章将探讨食物生产如何引向病菌,文字,技术和社会体制等。这一章主要讲的是病菌的传播。

    因为之前看过《血疫》《血殇》《病者生存》等书,所以对这方面的知识还算有所了解,阅读速度还是比较快的。以下的总结笔记我忽略了一些书中关于“病毒战”史实的描写,掺杂一些从其他书里学到的关于病菌传播的知识。

    上一周总有外勤工作,耽误了读书的进程,之后可能无法保证日更。

    从微生物的角度看病菌的传播

    微生物的演化和生存目的同其他生物一样,那就是更多的繁衍后代,扩大传播。因此在进化的过程中,传播能力越强的病菌产生的后代也就越多。如何在吸取宿主的营养的同时,保证宿主的活动能力,让他将病菌的后代传播出去,是病菌演化中需要权衡的部分。

    当年臭名昭著的黑死病,鼠疫,猩红热夺走了欧洲和非洲近一半的人口,如今几乎消声灭迹,只有零星的爆发。这也证明了当时的病菌“用力过猛”,将宿主一并毁掉,断绝了自己传播后代的途径。

    在这里我补充一点从其他书里了解的知识。病菌会通过让人虚弱,呕吐,腹泻,打喷嚏,甚至发疯伤人(狂犬病)的方式,来让自己的后代进行广泛的传播。而直接将宿主置于死地,则相当于自断生路。所以病毒在变异过程中,会削弱自己的毒性,增加自己的传染力。而且人体自身的免疫力也会通过抗原,保证人体治病,但不致命。所以在经历了多轮感染后,我们才能长期与病菌共存。

    而一些没有接触过病毒考验,并未形成抗体的美洲土著,面对一些欧洲的病菌就溃不成军了。同样的当欧洲人入侵东南亚地区,面对陌生的疟疾,霍乱黄热病时,也会束手无策。就如当年黑死病席卷欧洲,造成近一半人口死亡是一样的道理。对于流行病菌,人们是需要一定适应时间的。

    为什么不是美洲病毒感染了欧洲人?

    既然首次接触病毒都会造成大面积的伤害,那么为什么不是美洲的本土病毒感染欧洲人,而是恰恰相反呢?作者认为这与人口密度和传染源有关。

    人口数量是微生物生存发展的一大关键,人口越稠密越有利于流行病菌的发展,因此作者提出所谓“群聚疾病”的概念。小族群的人口数量较少,因此无法抵御外来的流行病,也无法演化出可传染给外来族群的疾病。新大陆的人们大多沿袭着狩猎采集的生产方式,这种方式人口流动性强,人员相对分散,因此当地的病菌不具备快速大量传播的特点。

    近代以来人类畏惧的传染病天花,流感,肺结核,瘟疫,麻疹,霍乱等疾病都是由动物疾病演化而来的。人们食用被污染的肉类,被蚊虫叮咬,接触动物的粪便血液便会将病菌感染到身体上。由于亚欧洲大陆先天具有驯化动植物的优势,农民之间,农民与牲畜的接触更加紧密,因此患流行病几率也就越高。

    书后问题15:文明是怎样带来流行病的?

    作者所说的文明是建立在人口高度密集,农耕产业发达,社会分工明确的地区。这里的人们容易通过接触牲畜,接触垃圾,接触下水道病菌等方式感染疾病。病菌为了更好的繁殖和传播也会变异出高传染性的特点。

    携带病菌的所谓“文明人”利用航海技术来到新大陆,也就将这种高传染性的病菌带到了当地,给当地土著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所以作者认为牲畜会给人类带来致命的礼物。

    关于个人理解的一些补充

    书中的一些内容同我们的认知有所出入。之所以会给我们留下非洲人更容易患流行病的印象,一方面是因为当地的医疗条件和卫生条件有限。二是欧亚大陆的人早已经历了瘟疫,黑死病,鼠疫大爆发的洗礼,具有一定的免疫力。

    现在我们经历的流行病大爆发,大多源于非洲的某种蝙蝠或猴子身上的变异病毒。它们漂洋过海,通过人传人的方式扩大到世界范围。这也证实了作者的一部分观点。比如原始的传染病毒源于野生动物或牲畜,在人口密集地区才会大规模流行。而且通常情况下这种流行病会突然销声匿迹。这也与我们当代的医学技术,卫生条件的改善,以及病毒的适应能力有关。感染高峰过去后,形成了群体免疫,病毒就会隐匿下来,等待变异后的又一次卷土重来的机会。

    有报道称,人们曾经尝试将与世隔绝的岛屿上的孩子带到现代社会进行教育,最终的结果是他们大多死于感染常见的病毒。这也是一个例证。

    这并不是说哪一方的病毒更“高级”,而是告诉病毒会根据当地的条件发展出不同的特点。有时我们与病共存,会让获得意想不到的竞争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精读打卡71:致命的礼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edlr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