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沟,多么响亮的名字;《朝阳沟》,多么熟悉的旋律。一部《朝阳沟》,唱响大江南北,名扬国内海外,它提升了河南豫剧的名气,带动了河北武安的旅游发展。它以优美的故事欢快的旋律感动着人们的听觉,感染着人们的情绪,让每一个听者幸福快乐舒畅,让喜悦的气氛陡然浓郁,所以此剧成为历来婚庆的必点剧目。
朝阳沟景区正门今天,朋友相约,终于来到了朝阳沟——我心慕已久的地方,也是编剧杨兰春的故乡。
一下车,朝阳沟三个红彤彤的大字赫然入目,似乎豫剧《朝阳沟》正在缓缓地拉开序幕,主角人物银环、栓宝马上就要登场,我激动得心都快要跳出来了。
朝阳沟景区二门步入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丹凤朝阳”四个大字,这大概就是银环所说的“丹凤朝阳两翅扇”的那道岭吧。从这里坐上景区小交通,虽只短短几分钟的路程,但道路曲折回环,坑洼不平,也罢,我们也正好来体验一下银环下乡时“走一道岭来翻一道沟”的心情,呼吸几口朝阳沟新鲜的空气,顺便欣赏一下满坡的绿植野花。
甘泉井夫妻柳 朝阳沟大舞台下了小交通,正式进入景区朝阳沟村,这里所有一切皆是杨老先生的剧本《朝阳沟》的景象再现,广场西南角一眼甘泉井,井边两棵夫妻柳枝梢相互依偎着,只是树干向两边偏离,是啊,银环下乡曾经有过动摇,与栓宝也有过争执,这莫不是二人分分合合的象征?
广场的正西是朝阳沟大剧场,在这里循环播放着豫剧《朝阳沟》精彩片段,因不是实在的演出,所以稀稀拉拉的没几个人欣赏,反而都把这儿当做了小憩之处。我觉得,这纯属浪费,若能有演员当场表演或者把它变成游客自由展示豫剧《朝阳沟》的舞台,或许会更吸引来客、扬播名气,经济收益会更高些吧?
村中小溪 朝阳沟瀑布从广场东北角拾级而上,走几米水泥路再过一座小小的木质吊桥,便来到了朝阳沟人物故居地,一条小溪春夏不断环绕着这座小山村,村西边朝阳沟瀑布奔流而下,煞是好看,朝阳沟的原型人物就是生活在这里。当时的杨兰春是河南豫剧三团团长,在他回家探亲之际,正好闻听本村小伙姚栓宝和山东籍姑娘杨银环的传奇故事,便立马着手编剧,仅用了一周时间,一部名扬四海的剧著《朝阳沟》就问世了,之后由豫剧三团首演从而推及全国,得到了毛主席的大力赞扬,亲自接见演员并与他们合影留念,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朝阳沟》成了河南豫剧的代表性剧目,朝阳沟村也一举成名,被命名为4A级景区,栓宝银环也成了六七十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典型范例而传扬全国。
原型人物与剧照进入山村,仿佛进入剧情,并可以与剧中人直接对话,一幕幕场景在脑子里快速闪过:银环初下乡时,全村人的怀疑的眼光,栓宝娘的手足无措不知如何应对这个城里来的媳妇儿,一会儿让巧珍去借鸡蛋,一会儿让栓宝去借暖壶,一会儿又叫栓保爹去供销社打酱油,话不知道怎么说,手不知道往哪儿放,嘴里磕磕巴巴,倒是银环先开口了,问了声爹娘好,问了问这儿收成如何,这才打破了尴尬的局面。
栓宝娘与银环拉话银环,一个城里姑娘,初到山村一切都是那么新鲜,对农活也挺有热情,为了赶上栓宝,甚至不惜加班学锄地,栓宝为师“前腿弓后腿蹬,心不要慌来手不要蒙,好好,又叫你把它判了死刑”,所以银环感叹:庄稼活看起来如此简单,为什么干起来却这样难。加之后来银环挑水遭奚落,身体疲累心情糟糕的城里姑娘再也忍受不了了,一气之下离乡回城,看来,银环下乡也曾经动摇过,犹豫过,甚至退缩过,但终成正果,成为了地地道道的农民,为建设新山区新农村做出了表率。
亲身体验学锄地 朝阳沟的上工钟 朝阳沟大队部 朝阳沟打麦场 体验石碾碾米朝阳沟,好地方,名不虚传,我似乎也成了这里的一员,在这里,山清水秀,空气洁净,果树遍野,花草簇簇,虽然山村人口不多,但待人接物彬彬有礼,童叟无欺,在这里,我又有了童年的感觉,美丽的山村,熟悉的脸庞,丰收的情景,一幕幕在脑海里浮现出来。
朝阳沟漫游记朝阳沟,蕴含着浓郁文化气息的一颗山里明珠,我相信凭借着它的自身魅力和独特的气质,将会吸引着更多的游客慕名而来,将会把豫剧《朝阳沟》传承下去。
所以作为河北朝阳沟人,应该感谢杨老先生给你们带来了实惠,作为河南人,我们也应该感谢杨老先生,是他借助《朝阳沟》把我们河南的豫剧进一步发扬光大的。
“朝阳沟,朝阳沟,朝阳沟今年又是大丰收”,听着熟悉的豫剧旋律,我们依依不舍地就要离开了,临别之际,多希望“人也留来地也留”呀,可是,车已启动,人已走远,朝阳沟还是被远远地抛在了身后,渐渐地再也看不见了……
朝阳沟漫游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