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学习佛法,除了具备“八有暇”,还要十种圆满。十圆满又分为五
自圆满五种自己具足的条件,五他圆满五种依外在他缘的条
件。首先观修五自圆满。
已得⼈身具根⽣中国
业际⽆倒正法⽣信⼼
我们获得人身、五根健全、生在有佛法之处、不以恶业维生、对正法
有信心,以此获得五自圆满。
龙树菩萨也讲过:“得生人中根具足,业际无倒住正信。”修行人自
己要具足这五种圆满条件,才能修习佛法。
一、得到人身——所依圆满
要修行正法,“得到人身”是很重要的条件。就算三恶趣中痛苦最少
的旁生道,不论多美丽或多有价值的珍禽走兽,假如现在冷得发抖,
给它们火柴生火取暖,它们听不懂,也做不到。当然也不可能念诵“嗡
嘛尼悲美吽”或“南无阿弥陀佛”,何况要闻思修佛法?它们受愚痴
的恶报,根本没办法学习佛法。
在欲界 、色界 、无色界 当中,人道是最好的修行根器。不要以
为天道在人道之上,身健貌美,享用自如,生为天人也不错,其实天
人还是轮回的众生之一。而且,出离心是从轮回解脱的重要条件。虽
然天人在佛陀讲法时,常会来人间听法,但因为过得很舒适,没有什
么痛苦,就不会想要出离。没有出离心,也不会想接受或持守任何戒
律。所以,天人也不是很好的修行根器。
真正要受小乘的别解脱戒,包括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弥戒、沙弥尼
戒及居士戒等等戒条,只有人身为其所依。三善趣中的人道,才是最
佳修行佛法的根器,得到人身是“所依圆满”。
二、五根健全——根功德圆满
眼、耳、鼻、舌、身五根都健全,修法和传法都不会有特别的阻碍,
是修行上的“根功德圆满”。
佛陀曾经规定,必须诸根具足,有庄严的身相,才能出家进入僧团。
1 欲界:六道轮回,又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等三界。欲界众生的财、色、名、食、睡等
欲望粗重,以追求欲乐为主,故称欲界,包括天道的六欲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
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人道、阿修罗道、旁生道、饿鬼道、地狱道。(
2 色界:轮回三界之一。色界的众生虽离淫欲,不执着粗重秽恶的色法,但仍贪执禅悦之乐,
还被清净微细的色法所系缚,而称为色界。色界依禅定修行的深浅,分为初禅天、第二禅天、
第三禅天、第四禅天。此处的“天”,是“天界”之意。
3 无色界:无色界没有色身及物质现象,只剩下受、想、行、识四种生命特性,包括空无边
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
4 别解脱戒:共有八种戒相比丘戒、比丘尼戒、正学女戒、沙弥戒、沙弥尼戒、男居士
戒、女居士戒、八关斋戒(近住戒)。别解脱戒是从轮回中解脱的因,谁受了此戒,“分别” 都能获得“解脱”,故称别解脱戒。除了八关斋戒是一日一夜受持,其余七众之戒,都是尽
形寿受持。尽形寿是有形肉体、寿命的结束,即一生之意。
这样限定的原因,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外道的讥毁,让人对佛教不起信
心。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五根不具足,无法圆满地接受佛法。像植物
人或盲聋者,要阅读经典或听闻佛法会有困难,闻思修就有很大的障碍。
三、生中土——环境圆满
中土,可分为“地域”上的中土,和“有无佛法存在”的中土。
1. 地域中⼟
一般来说,在我们生存的“南瞻部洲”,以地理位置而分的中土,是
指以佛陀证悟成佛之处ĀĀ金刚座 为中心,四周的城市都称为中土。
印度菩提迦耶的金刚座,是贤劫千佛成佛的圣地,它远离了坏劫时,
地、水、火、风的四大损害,甚至空劫也不会毁坏。
2. 佛法中⼟
而佛法所说的中土和边地,是以“有没有正法”来区分。佛法的言教
和证教兴盛的地方就是中土,没有佛法之处,就是边地。而在没有佛
1 南瞻部洲:又音译为“南阎浮提”。“阎浮”即瞻部,是树名,此树的果实落在水里,发
出“瞻部”的声音,因而得名;“提”是洲。这个洲内有瞻部树,故称“瞻部洲”。而此洲
位于须弥山南部的大海中,故称“南”。我们居住的世界也在这一洲。
2 金刚座:称为金刚座有二因,一是贤劫千佛在成佛之前,都要坐在此地进入金刚三摩地而
悟道,故称金刚座;另一个原因是,在空劫时,此地也不会毁坏,像金刚一样坚固,故称金
刚座。但它也不是常有不坏,只是时间长久,或许数劫中不坏。
佛法传播的地方,当然也不可能修行
了。
中土是会转移的。以前印度的佛教
受外道的迫害,相继转移到汉地和
西藏,现在则传到世界各地。印度
现在除了一部分少数民族,自古将
佛法保留下来以外,佛法能存在印
度,主要是由藏人在上世纪的60年
代,将佛法再传回印度的。在此之
前,当印度的佛法没落时,在汉地
和西藏,或是日本、缅甸、泰国等佛教兴旺的地方,都可以称为中土。
佛陀在世的时代,西藏地区人口很稀少,还没有佛法传入,算是边地。
当西藏人口越来越多时,陆续出现许多圣贤化身的国王。在拉托托日
年赞王时,从空中降下《百拜忏悔经》和佛塔小像的印模,落在王宫
的金顶上,从此国王一心向佛,带领全国民众信仰佛教,这是西藏正
法的开端。
到了藏王松赞干布之时,派遣大臣吞弥•桑布札 前往印度学习声明和
1 吞弥•桑布扎:生于公元618年,是藏王松赞干布(617一650)七贤臣之一,藏文创造
者,语言文字家、翻译家。十五岁时,奉藏王松赞干布之命,从拉萨至印度求学七年,学习
梵文、语法、诗学、佛经,公元641年回到拉萨。一生翻译多部佛经,著书八部,但在朗达
玛灭佛时,烧毁六部,现仅存两部。
文字,创造了西藏文字,结束了西藏没有文字的历史,并且将二十一
种观自在经续等经典,翻译成藏语。后来,藏王松赞干布迎娶唐朝的
文成公主和尼泊尔的赤尊公主为王妃,并迎请代表释迦牟尼佛的等身
像,以及许多三宝法物到西藏,修建了以大昭寺为主的108座寺庙,
大力弘扬佛法。
到了藏王赤松德赞的时代,则迎请
了密乘大成就者莲花生大师和108
位班智达,建造了身所依的桑耶寺
等等寺庙;迎请大译师毗卢遮那尊
者等108位译师,翻译印度所有的
经续论,典藏了语所依的佛经;后
来,以七人为首,创立了意所依的
出家僧团。在当时,西藏佛法昌旺,
如日中天,十分兴盛。
虽然佛法在藏地,历代兴衰迭起,但是言教和证教的佛法,一直完整
地保存下来,所以,至今藏地还是佛法的中土。
生在中土,才能学佛法,这是修行上的“环境圆满”。很多人念佛时,
希望能往生西方净土。但是,藏人不敢太乐观,认为自己的修行程度,
还不足以被阿弥陀佛接引走,所以也会祈祷投生在有佛法的地方,生
生世世修行下去,直至成佛为止。
四、业未颠倒——意乐圆满
业未颠倒,就是在实际生活上,没有恶因缘迫使你不得不违背佛法,
不会犯十不善、五无间等等罪过。
真正的业际颠倒,主要是出生在类似打猎、捕鱼、妓女或屠夫的家庭,
这些行为都违背了正法,一生都必须这样谋生,很难进入修行之道。
如果想利益众生,但每天又必须杀生,这样学法又有什么用呢?
广义而言,凡是身口意与正法相违的所作所为,都是业际颠倒。虽然
现在没有业际颠倒,但以后也很容易发生。比如,以前具足信心和净
观,现在却不具足了。所以,要时时反观自己的身口意,是否违背了
正法。我们希望具足善因缘,心行能和正法一致,这是修行上的“意
乐圆满”。
五、于正法生信心——正信圆满
具足了前面所有条件,还必须对正法生起信心,才可能进入解脱之道。
这是“正信圆满”,也是学习佛法最重要的内在条件之一。如果信仰
其他的世间鬼神,进入外道或邪道中,更是难以脱离轮回。当然,有
了信心还不够,还必须让身口意真正进入正法。
我们可以反省一下,看看自己是否具足这五种圆满。一般人常常忽略
自己拥有的福报,不懂得珍惜和感恩,这是很可惜的。尤其是业际没
有颠倒和信心,这两个条件很难具足。很可能今天具足,但之后很可
能会改变。所以,要时时观察自己的身口意。如果已经具足,就要知道这是多么难得的福报,要生出欢喜心;如果不具足,就要精进修行,
想办法让自己具足
1 五无间: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此五种罪业能招感无间地狱之苦果,故又称五无间业、五无间罪、五逆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