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了曹培英先生《跨越断层、走出误区》中的部分章节,其中《读图》这一章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读图》是本书第五章数据分析观念中的文章,以教学案例分析的形式,呈现了其对小学生数据分析观念形成的重要性。同时,本文传递出一个重要信号:统计图的教学要与时俱进,从重在图的绘制转向图的阅读、图的分析、图的评价。
1、教学片段及其意图
本文选取了四年级“读图”课的教学片段,这是学生在学习了条形图、折线图的基础上,以看图分析、解释、质疑为主。整个教学片段经历了“怎样看图、对比分析、视觉误导、揭示隐含知识点”的探究历程。学生们被“有趣”的数据所吸引,从而围绕条形图和折线图提出一个个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并不急于解决,而是让学生再次回到图中,把“有趣”的数据吃透,对比思考潜在的原因可能是什么。最难能可贵的是,当学生提出一系列假设的时候,例如:上海、武汉、成都三城市男女身高成下降趋势,是否与三城市的地势有关?是否与三城市的饮食习惯有关?教师适时提供三地的地形图和生活习惯介绍等,为学生进一步理性思考提供可参考的素材和资料。视觉误导,让学生发现刻度不同、单位不同,容易在对比分析时产生错误的判断,从而引起了对这方面的纠正和完善。
2、对策分析及其启示
面对这一案例,曹老师进行了精彩点评。他指出,要让学生亲近数据,数据内容是关键。好的数据内容,读图效果自然会好。看图分析、解释,需要教师的适当干预,不能由着学生随意解释数据。在看图过程中要揭示有价值的知识点,防止学生在旁枝末节上下蛮力。
从曹老师的观点中我们不难看出,要想让学生学的精彩,教师的精心预设和充分准备是不可或缺的。选取典型数据、巧设视觉误导、鼓励对比分析,都是让学生易于揭示有价值知识点的良策。
3、课例后的深度思考
很多教师曾达成这样的共识:离散的数量用条形图比较合适,连续的数量用折线图比较合适。曹老师针对这一共识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这一很有“数学味”的标准,在统计上不具有一般性。因为统计学不同于纯数学,它是真正的应用数学,所以具体情况还要具体分析。有序的离散数量的变化规律或发展趋势也是可以采用折线统计图的,无序的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
既然一切都有可能,那还有什么可以总结的吗?曹老师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图的特点可以灵活应用,合适的图,能让数据“开口说话”。
让数据开口说话,多么有趣而贴切的比喻!我们的课堂应该多一些“开口说话”的数据,让孩子们高高兴兴的加入其中,探寻数据背后更深层的原因和规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