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一定是大概念,要突出和围绕着核心目标来设计大概念。我们要围绕着大概念设计基本问题,同时要设计评估、设计作业。
聚焦活动的教学错在哪里?
肤浅的感受场面,因为没有引入大概念,没有重要问题,没有核心作业,所以理解始终在最表层进行。没有深度理解就没有大概念的理解,注定是失败的,只是为了应试而存在的,
聚焦灌输的教学错在哪里?
没有感受,只有记忆、复制、复现相关信息,错误地把知识当成理解,这种错误是最为普遍的,这相当于把佛经复印本发到学生手中,代替了徐天取经的过程——真正的领会理解只能发生在漫长的取经过程中,这就是真经本身。在失败中去领会,在磨难、痛苦中去领会。学习,不是为了记忆,而是为了理解,更深入的理解。而大概念是深入理解的道路、桥梁和工具。
理解是此在(人)的存在方式。人活着就是“在理解”,“去理解”,“理解着”。
一切学科的本质都是理解,只不过是语言不同。(表情的,肢体的,动作的,颜色的,声音的,数学的,科学的,语言的,文字的,历史的,哲学的)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视角,构成了不同的概念,每一个学科都是固定的理解道路。每一个学科的骨架由若干个概念组成。
【干说】理解,就是把对事物的印象(原始表象),在头脑中组建成图式()。
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是我的意识——叔本华
【干说】这些理解构成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范式,也就构成了我们的“脑袋”,成了我们自身,成为我们认识世界的唯一途径,成了我们的成见、偏见、真理和价值。
当完全不同的事物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就会扭曲事物的信息,用曲解去理解新事物:误解。
一个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一定有一个“误解”,这是教学的重要起点。理解就是打破偏见与误解,重构认识图式,以达成对新事物的理解。
但是,我们总是把别人理解的结果当成知识,甚至当成理解本身,而其实它们只不过是信息而已。
读书只是整理信息,试图达到知识(知道有什么),绝大多数的时候不能完全理解。
理解,是你把原理(大概念)迁移到全新的场景中,完成新的理解、解释、解决。
理解几乎无法标准化实践考查——连知识也是比较难考查的,最容易的考查是信息的复制、复现——也就是记忆后再按约定的要求复现出来。
但是我们一直这样考查,并导致只这样教。于是,我们的教学,不指向理解,回避着理解。
理解是创造,是可迁移的。理解并不是知道,理解与知道有很大的差异。信息是让人记忆的,知识是让人整理的,理解需要你的创造。学生理解了什么,就应该在新的场景中去创造。
约翰.杜威在我们如何思维中对理解做了清晰的总结,认为“理解是学习者探求事实意义的结果”:掌握一个事物,事件或场景的意义,就是要观察它与其他事物的联系:观察它的运作方式和功能、产生的结果和原因以及如何应用。而那些我们称作无意义的事情,是因为我们没有领悟到他们之间的联系……方法——结果的关系是所有理解的核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