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经·第三章
《老子》新解:
1、不尚贤,使民不争;没有贪官,也就没有青天大老爷,这世间,任何事物都是一体两面、阴阳互生的。没有了好人,由于没有相应的参照系,也就不存在所谓的“坏人”。其实我想老子想要表达的是众生平等的思想,也就是佛家所说的不要有分别心,因为一旦分别心升起,这世间便多了许多是非对错和纷争。但这也太过理想化了,没有分别心的社会,也就不会有阶级之分,那天下早就大同了。只能说老子的理想太过超前。本意是好的,但却很难实现。用现在的话说,叫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2、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老子这句话看似让大家不要有攀比之心,其实背后在我看来大有深意。一方面揭示了物以稀为贵的经济学原理,另一方面我们知道老子的话主要是针对帝王说的,也说明了榜样的引领作用。因为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历史上因为帝王的小嗜好,搞得劳民伤财、底层民众怨声载道的事情多的去了。
3、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俗话说,眼不见心不烦,但这话我只能同意一半。可欲指的是什么?金钱?权力?还是美色?抑或是其他稀有贵重的物品?如果说是权钱物,那肯定多多益善比较好,但美色,我想要一分为二来看。譬如一个从来没见过大美女的人和一个从小就在温柔乡里藏身的人,哪个看到美色后更坐怀不乱呢?当然是后者。就像是接种过新冠疫苗的人,由于已经有了抗体在身,因此感染新冠的概率只会比从来没打过疫苗的更低。因此有时,常见可欲,尤能使心不乱。此外,有节制的欲望才是进步之源,对于人类的欲望本身,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如果人人都无欲无求,那我们人类还在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呢。
4、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不少学者看到这句话,都觉得老子太坏了,专门给帝王出馊主意,这是典型的愚民之术。但这话我也只赞同一半。老子的《道德经》本就是写给帝王的统治术,本就是教导帝王如何统治管理国家和人民;另一方面,我觉得单从字面意思看,老子所宣扬的其实是一种小康社会的状态:虚其心,弱其志,是从精神层面让大家各安其心、各归其位、高下不相慕,实其腹、强其骨,是从身体物质层面让大家吃得饱、穿得暖、健康又强壮。当然有些人说,老子的意思是想要把老百姓个个养的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这我也无法反驳。
5、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这句话最容易被人误读和歪解。
当然表面的意思是让大家无知无畏、精神被洗脑,娱乐至死,成为所谓愚昧无知的顺民;但另外一层意思,我的解读却是,无知是为了让大家多慧,无欲是为了让大家和平相处;我们经常智慧并提,但在古代,知,指的是聪明,是拥有很多知识,而慧是比智更高一个等级的,是一种拐弯的智慧。我们经常说聪明反被聪明误,我们还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有时知识多了并不是好事,太过聪明反而被聪明所误,反而多奸多诈多猾;而我们也经常说无欲则刚,只有无欲,才能无我,才会秉公办事,才能真正的做到大公无私。当然我的解读也可能是一种歪批,也仅供参考而已。但不可否认的是老子《道德经》的智慧是深不可测的,在此也求教于方家,共同讨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