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重又翻开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的《另一个自己谈谈心》的《成长》一书,看了“自我攻击”一节,很有感触。
书中的大意是这样的,很多人晚上睡不着觉的时候,头脑会特别清醒,会想很多事,会常常对白天做过的事进行反思:“我今天哪件事没有做好?我要是好一点事情就不这样了,为什么我没有做好?……”等等,诸如此类的内容。其中占主要部分的是自我攻击。
在生活中,我也经常这样会这样做。如果某件事情没有做好,事后在分析原因时,我总是把原因归到自己身上:如果我当时不那么说或不那么做就好了。我称它为自我归因。
自我归因藏着这样的逻辑,其他人、其他事情我没法控制,但我能控制我自己,如果我好好改变自己,事情就能朝我希望的发展了。
书中说,这是孩子似的自恋心理:所有的事情都是我导致的。
与孩子似的自我归因对立的,是成熟、客观地看待事物。能看到自己的责任,也能看到别人的责任。而重要的是,无论事情如何不顺,都不要攻击自己。而是要如实的看待自己,安抚自己,并寻求支持,可以说,自我归罪的对立面是自爱。
让人挫败的事情发生后,正确的处理方式是在事情的层面上自我归因,但不过分,同时也能客观的归因外界;程序层面上,自我安慰并寻求他人的支持,同时让一些必然出现的情感(如悲伤、难受等)一流动,并且不管如何归因和有什么样的情绪,都要自爱。
当干了蠢事后,请放下强烈的自我攻击;当遭受挫折时,请放下严重的自我贬低。强烈的自我攻击是自我脆弱的标配。各种不顺的事情出现时,很容易出现自我攻击。因为已经形成了习惯,心理学上叫“负型自动化思维”。所以当觉知到自我攻击出现时,对自己说:“停!这种自我否定、自我攻击不是真实的。”
做事失败时,强烈的谴责别人或激烈的自我攻击(如自毁忏悔),是蠢事与挫折对脆弱的自我构成了一种摧毁,所以必须找一个责任人对此负责。当这样努力时,意味着自我反思是不可能了,所以改变有基本不可能了,更谈不上成长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