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关于老家的记忆,除了老家的人和山水,最深刻的莫过于老家的地道美食了。
去年冬天的一个下午,我路过浠水步行街街头,偶见一个很大的铁皮桶,原来是在做烧饼。惊喜!没想到浠水还有这么传统的手工方式做的烧饼,正好有点饿,就买了两个尝尝。这家的烧饼皮如纸张一样薄,有点甜,香脆可口,最难得的是还有一点柴火的焦香味。
大妈把面团揉成一个个圆形饼坯,撒上芝麻,白糖,大伯就负责把饼坯放进铁皮桶做的火炉内壁上贴着。没两分钟,饼坯就膨胀起来,成了一个个令人垂涎欲滴的美味。
那天大约闲来无事,就和做烧饼的大伯大妈攀谈起来。原来,他们是一对老夫妻,大伯姓夏,大妈姓任。他们在浠水街头摆摊做烧饼都20多年了。
感觉大妈人很和蔼,在征得她同意后,当场就拍照发了朋友圈。引来一片称赞和围观。很多朋友都说她家的烧饼好吃、地道,从小吃到大的。
这事本来也就过去了,日前整理朋友圈,正好看见那条动态。就想,这么地道的美食,如果就此默默无闻、不为人知就太可惜了。于是想着要做点什么。就又特的去找大伯大妈。
没想到,第一次傍晚去竟然没有碰到。第二天吃过早饭就跑过去。这次是见到了,但没一会儿,他们卖完货就准备收摊回家了。
我有点不甘心,就厚起脸皮对大妈说,你们住哪儿,我可以去看看吗?庆幸的是,大妈很爽快的同意了,而且他们住的地方特别近。(她竟然不担心我是坏人或骗子,哈哈,除了我长着一张好人脸以外,也显示了她的淳朴)。
跟着大妈的推车,走进一个巷子,就到了他们的住所。这是一个非常简陋民房,里面的布置杂乱而有序。
听他们介绍,夏大伯的父亲夏老爷子解放前就靠做烧饼这个手艺谋生。夏大伯从小就学会了这门手艺。但受当时环境影响,直到1995年,才和大妈一起,用这家传的手艺在浠水街上谋生活。
令他们也没有想到的是,这么一干,他们竟干了22年。这22年来,除过年那几天,或大雨等恶劣天气除外,他们每天凌晨两点起床开始忙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工作。如今他们老两口都年近70了,岁月不饶人 ,他们只能计划“退休”不做了。
我问任大妈每天大约可以卖多少烧饼,她说,最少100~200只总有的。多的时候每天200多只。这么算下来,按平均每天180只计算,排除过年和大雨等极端天气不能出摊,一年按300天,这22年一共卖出约120万只烧饼。所以说,浠水街上有上万人都吃过他们家的烧饼,一点也不夸张。
除烧饼外,他们还做豆浆豆腐脑,面窝糯米鸡,都是真材实料,良心出品
昨天早上,小编又特的去了大妈他们常去的步行街摊点。这回有幸见到了他们儿子夏师傅,夏师傅是一名货车司机。小编极力劝说他学会父母的手艺,以后接父母的班。他后来表示,会先抽时间学会技艺,等临近退休时会考虑下。果然如此,那真是不错的结果。
任大妈一家三口
据任大妈说,他们这种用铁皮火炉炕烧饼的做法,不同于外地人来浠水做的烧饼,在浠水是独一家。县文化馆工作人员也曾想帮他们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据小编了解,的确如此。这种炉火炕烧饼的老行当,现在全中国都极少见了。难道这一浠水地道的美食真的要就此失传了吗?真的很想能经常吃到这样的地道小吃!
还记得小学课文“幸福是什么”里面智慧姑娘说的话吗?幸福要靠劳动,要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去满足人们的需求。从这个角度来讲,夏大伯任大妈他们用自己20多年的辛劳,极大丰富和满足了浠水人民的生活,他们是幸福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