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三岁左右的儿子喜欢上读《安的种子》这本绘本。这是我很喜欢的一本小书,里面的插画色调搭配也极温暖。读后会让人的心不自觉静下来。
书里的故事很富有哲理,对小朋友和家长都有启发意义。静,本和安是一座寺庙里的三个小和尚,有一天师傅分别给他们每人一颗千年莲花的种子,本拿到种子后为了抢头功,急急燥燥地把种子种在了雪地里,结果冻死了;静拿到种子后仔细查阅各种相关古籍资料,小心翼翼地把种子种在了金坛子里,怕冻坏还放在室内盖上盖子,结果种子得不到阳光和空气虽然发了芽后来却也死掉了;而安拿到种子后先是放在自己的随身口袋里,然后就“佛系”地该干嘛干嘛。该挑水做饭就还是跟平常一样挑水做饭,下雪后该扫雪就扫雪,饭后带着小狗林间散步,抬头欣赏夜空的月亮,好生惬意。终于春天来了,安在池塘一隅种下了种子,到了夏天池塘开出了一朵洁白美丽的千年莲花。
我读后的第一感觉就是,本、静和安代表的不就是三类父母么。“本”类父母在对待孩子的成长这件事上急于求成,忽视了孩子的成长规律,很容易犯“拔苗助长”的错误。就像现在有些父母对孩子教育的焦虑甚至在怀孕就开始了,等孩子出来,就想直接把孩子放在起跑线,而且还要尽量靠近终点的起跑线。有个段子说的是孩子的竞争在精子和卵子结合前就开始了,出生后又被期待一路狂奔,直奔人生“巅峰”。然而,孩子的出生是为了什么?如果孩子是因为爱而出生,那孩子人生的意义是在于什么?是完满了父母的爱,还是延续父母优秀的基因在下一轮竞争中拔得头筹。每个人想要的不一样,可能答案不一而足,所以才会有了一个个独特的孩子的存在。
“静”类父母对孩子百般呵护,精心照料,但是“用力过猛”。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各种宠爱加身,父母生怕孩子受一点点的苦。然而,人的成长和成熟就是在不断的历练中完成的,人是从体验中获得知识,形成自己的认知。就像新生的婴儿感受这个世界的方式就是触摸,这是人最初与世界建立连接的方式,婴儿的感官像是开放的通道,接受着外界传递给他的信息,获得认知。父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就像切断了这条通路,孩子可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但是却失去了体验的机会。而父母所认为的“保护”可能是怕孩子受伤,也有可能仅仅是不希望孩子弄一身脏反而给家长徒增“麻烦”。
最有智慧的“安”类父母,会把心放宽,知道孩子在什么样的阶段需要什么样的照护和教育,尊重并遵循孩子成长的发展规律。首先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适时为孩子提供合适孩子成长的环境和条件,同时把成长的权利还给孩子自身。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认为,婴儿成长有其内在的规律,父母要做的是尊重它,并为孩子创造合适的环境,孩子的心灵是有吸收力的,它会吸收环境中的一切,滋养自身的成长。既如此,那孩子的成长反而是父母急不得的事情了。智慧的父母会陪伴着孩子慢慢长成孩子自己的样子,静待花开,清风自来。
到了夏天,安的种子开出了美丽的白莲花,微风吹来,放佛能嗅到莲花的清香。而安可能会远远地观看,然后继续做自己的事情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