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中提出 “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
教育部等三部委下发的 《 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中也表示“建立博士研究生选拔‘申请—审核’机制,发挥专家组审核作用,强化对科研创新能力和专业学术潜质的考察”。
1
那么往后博士招生真的会免考,以申请—审核制为主吗?
第一,欧美国家早已实行
英国、法国招生基本以导师为主,没有入学考试,满足基本条件,通过导师面试即可入学。
德国分为两种,一种以导师意愿为主,申请条件由导师根据科研方向和课题自己决定,满足条件即可入学;另一种是研究院制,研究院是德国综合大学为了培养科研后备力量而设立的机构,是由多个高校专业相近的多名教授和博士围绕一个课题进行研究的临时科研小组,在校毕业的研究生可以在与导师沟通好的情况下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国外的学生只要满足条件也可向学校提出申请。
美国的博士生教育则在欧洲模式基础上,经过多年不断改革创新,现已自我形成一套较完整、规范且具有多样化和灵活性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总体也分为两种,集体负责制和导师负责制,相对欧洲国家有三个硬性要求:自我简介、推荐信和笔试成绩。
第二,高校教师中高度认可
迎合广大高校教师的期望,加大导师自主权,避免学校或院系层面的“一刀切”。有研究对6342 位高校教师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区域、不同层次高校的教师对博士招生入学申请制一致高度认同。
第三,能真正提高生源质量
希望提高生源质量,更多地招到学术型而非考试型人才。正如有的学者所言,研究能力与考试能力有关联但并不等同,历史上许多著名学者甚至伟大学者的学习(考试成绩)都不算是优秀的,甚至是比较差的,例如涂尔干、爱因斯坦等。
2
复旦大学研招办主任吴宏翔亦表示,自从复旦在医学博士招生中首次尝试“申请—审核”制后,生源质量大为提高,毕业自985 高校的生源超过此前10 个百分点。
但是,在热度如此高涨的趋势背后,我们仍然需要一些冷静的思考。 “申请—考核制”这一舶来品是否能适应我国“人情文化流行”的土壤? 是否会导致导师的权力滥用而产生“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悲剧?
申请—审核制的博士制度现阶段在国内全面普及还不现实,但是随着教改的深入,教育质量的提高,这种申请—审核制的博士制度在国内成为主体招生形式也只是时间问题。
欢迎关注“硕博联盟”公众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