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马歇尔.卢森堡的《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也在“十点读书”公众号上听了培训专家寺昆老西的精彩而通俗的讲解。自从两年前知道“十点课堂”公众号以后,自己真是欲罢不能,平时做饭拖地的时候都在听,感觉时间过得很快,还可以一举两得,一边听一边做家务也不觉得累,因此,“十点课堂”是我每天必听的公众号,而对这本书的了解也是从“十点读书”中得知的。再一次觉得好好说话真的是一种能力,甚至是一种艺术,它带给你的好处是无法衡量的。不论是对领导同事说话,对陌生人说话,亦或是身边最亲近的家人朋友,好好说话都十分必要。作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一名合格的教师,我从来没有想过和“暴力”扯上关系。不过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现实生活中的谈话方式,并且用心体会各种谈话方式给我们的不同感受,我发现,有些话的确伤人!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很多人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隔阂、敌视……
多年的班主任经历,我反思一下自己,在与学生或者家长的对话上,我无意中执行了语言“暴力”。比如让学生背古诗词,班里面总会有那么几个不把老师的话当回事,做事慢半拍的“差生”。每每这样,我就忍不住叫到办公室狠狠的训斥一般,以表示教师的威力,解一解心中的怒意。“你脑子进水了吗?脑子是不是用浆糊做的?这么短的诗歌都背不出来!”“今天是你值日,为啥不来早一点,成绩不好,连扫地都不会,干啥吃的?”“作业限你今天补齐,看不到作业,你知道后果……”试想,学生听到这样的语言,他们即便知道自己错了,也会心里堵得慌,不情愿真心去改变,甚至还对老师怀有敌对的心理,对于老师的工作成效有弊无利。回想起自己工作时的一些场景,再对比一下最近读到的有关于《非暴力沟通》的内容,分分钟躺着都中枪。这样的说话放在在家中的亲子教育中更是比比皆是。才发现,原来很多时候我打着为学生好对学生负责或者对自家孩子好的的旗帜,在用语言暴力深深的伤害到了他们。现在想起来才发现自己原来是那么的混蛋。说话之伤,都是暗伤,自带缓释效果,若无人点醒,至死不知。很幸运,我邂逅了这本书,并在读它的过程中不断地在反思自己抑或是身边人的一些言语对话,才恍然大悟,并发誓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好好说话。这本书里面有这么一段话:“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在沟通时,我们应该准确把握特有的沟通情景,并留意所发生的事情——我们观察到的结果。不论我们是否喜欢,只需说出观察的客观结果。”而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很多人,常常犯了这么一个错误,只图当时过过嘴瘾,却没有想着如何解决问题。如果刚才的场景我这么说“你最近是不是身体不舒服?老师布置的诗歌背诵你没有背出来。”“你是因为什么原因迟到了?是生病了吗?感觉你做值日时都没有精神。”“今天的作业你没有按时完成,我想肯定是有原因的,我希望你克服困难,利用课余时间把作业补齐,某某时间交到我办公室。”如果站在学生的立场说对他们好好说话,一般的学生肯定都比较容易接受,甚至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而老师并没有严厉训斥,既给他们改正错误解决问题的机会,又让他们主动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下决心去改正,说不定还会对老师怀有感激之心。至此,我才明白原来所谓的非暴力就是意味着让爱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而非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生活。
想起在电视中曾经看到这样的新闻:骇人听闻的武汉武昌火车站砍头事件。犯罪嫌疑人因口角纠纷,在一面馆门口持面馆菜刀,将面馆老板头颅砍下。起因只是因为一碗面涨了一块钱而店老板没有标明清楚,还用极其粗暴的语言针锋相对。然而,如果店老板换一种平和的口吻说:“对不起,从春节即将来临开始因为原材料上涨,我们店里每一碗面也加价一元钱,还没来得及改动标牌,请您理解”。我想这样的口吻和言辞多半会使双方相安无事。可事实是,这老板盛气凌人的说 :“我说多少钱就多少钱,吃不起别来吃,给老子滚出去!”结果遇上了同样脾气暴戾和性格偏执的吃客,却不料因此丢了性命,导致惨案的发生。明显可见,同样的意思如果以礼貌、温和、留有余地、为对方设想的方式说出来,收获的是另一方的感激、体贴、关怀和理解;而如果以简单粗暴、上纲上线、指桑骂槐、甚至人身攻击的方式说出来,收获的则是对方的暴跳如雷,甚至还会带来肢体上的冲突,导致恶劣的后果发生。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句出自《增广贤文》的句子,告诉我们要学习用“爱语”结善缘。很多时候,一句同情理解的话,就能给人很大安慰,增添勇气,即使处于寒冷的冬季也感到温暖。而一句不合时宜的话,就如一把利剑,刺伤人们脆弱的心灵,即使在夏季六月,也感到阵阵的严寒。积极善意的说话方式,往往会给出积极的暗示,使他人得到战胜困难、不断进取的力量;反之,消极恶劣的说话方式,则会使他人受到消极暗示的影响,变得冷淡、泄气、退缩、萎靡不振等。由于说话本身的复杂性,好好说话的能力也从来都不是一项天赋的技能。天性善良的人,容易木讷;天性聪明的人,容易尖锐;天性大大咧咧的人,容易伤人不自知;天性细腻柔和的人,容易絮叨惹人烦……特别是,说话有很多特殊的场所,比如公开演讲,比如激烈争辩,比如扭转局势的说服,比如揣测人心的沟通,每一个都是瞬息万变的战场,每一个都需要精益求精的技艺。仅凭一身蛮力成不了将军,仅凭自己的一点小聪明,有时候聪明反被聪明误。可想而知,好好说话的重要性真是不言而喻。
我的一个高中同学,从小出生在一个经常争吵的家庭,父亲母亲的性格都特别好强。很多时候稍微一言不合就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家里大战争小战争不断。只因为倒垃圾或者扫地这样芝麻蒜皮的小事都能使他们吵架,怒吼、冷战……甩头而去的戏码经常上演,一言不合就翻脸,有时候上一秒觉得很温馨,下一秒立刻风云突变。从小生长在这样的家庭,成年后的她,性格特别脆弱,一直小心翼翼,活得战战兢兢,生怕稍微不注意,就会跌落万丈深渊。 刚结婚的她说话方式也似乎复制了家人的模式,明明是友好和谐的氛围,内心里是善意的想法,可话到嘴边就换了一种说出的方式,引得周围人败兴散去。幸运的是,他的丈夫一家子都是好好说话性格柔和的人,在这样的家庭影响下,她也慢慢耳濡目染,深受影响。于是她慢慢改变,下决心克制,改变自己说话的方式,不给女儿带来负面的影响,她说从小到大见识了父母吵吵闹闹的婚姻,她绝对不会重蹈覆辙。现在的她懂得克制,好好说话, 得到了先生的宠爱体贴,婚姻美满,家庭幸福,脸上时常挂着笑容,精神焕发。女儿也开朗大方,懂得照顾人体贴别人,甚至连仪态也较以前更大方得体。是啊,懂得好好说话的家庭,的确幸福感更强;而那些不幸的家庭,日复一日的争吵和矛盾,多半也是由不好好说话开始的。当说话文明有礼,肢体语言也跟着优雅讲究起来,做人处事更加圆融周到,也更容易得到周边人的正面反馈……而当说话粗俗暴戾,肢体语言也跟着嚣张跋扈,做人处事更加乖张偏执,也更容易陷入周边的负能量中。
所以,让我们都有好好说话的意识和能力,对领导同事,对陌生人,更是对身边至亲至爱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