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三件事,第1189天#
最扎心的话是:懂了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更扎心的是:学了那么多东西却总是用不上?
最近学习沟通的方法,其中有个叫乔哈里窗的工具。
乔哈里窗
沟通过程,其实就是同步双方信息的过程,就是扩大公开象限,达成共识的过程。多问开放性问题就可以减小彼此的盲区。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也不难,但就是做不到。
沟通的时候,最怕固执己见,最怕自己以为自己知道对方怎么想,知道这个问题怎么解决。然后想当然的给出建议和解决方案。
两个四川人到北京旅游,在公交车上看地图。甲:“我们先杀到天安门,然后再杀到中南海...” 乙:“要得,我们就按到你说的路线一路杀过切。”不幸被同车群众举报,下车后即被扭送至公安机关,交代了N小时情况后才被放出。
甲乙来到了天安门广场,看着人来人往,两人无语..........甲忍不住:“你浪个不开腔(枪)来?”乙:“你都不开腔(枪)我浪个敢开嘛?” 话音刚落,又被扭送至公安机关。
一周后两人走出了看守所大门,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甲说:“这哈安逸了,包包都着整空老,上哪儿去搞点子弹嘛?(意思为:这下舒服了,口袋里都被弄空了 ,去哪里弄点钱嘛。)”......门口的武警冲上来将两人按倒在地。
当然这是说方言的一个段子,至少可以说明是沟通不充分引起的问题。
学习沟通之后就知道沟通要保持开放性,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还是凭本能沟通,并没有使用沟通模型。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沟通模型没有和我们共融。没有融合的原因是我们用的不熟练,没有内化。如果我们和对方进行技术故障的沟通,这时候并不会凭本能去反应,而是要收集信息,然后思考,最后才会给出建议。收集信息的过程,就是保持开放性,消除盲区的过程。
第二,在刺激和反应之间,我们没有停留。接受外界刺激之后,我们还是通过本能反应来应对。绝大部分情况下,这种应对方式和其他动物没有什么区别。反应慢一点,停留1、2秒的时间,做点思考,然后再开口。就有机会保持开放性了。
以此,作为今天的沟通复盘。反应慢一点并不是坏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