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民俗中,食物不只有果腹的功能。它们更多地承载了国人对天地的敬意,对亲人的祈愿,凝聚着整个宗族繁荣昌盛的厚望。黑芝麻凭借着卓越的养生价值及独特的香浓气味,被古人从众多食材中慎重地选出,健康烹煮,精致呈现,神圣供奉。伴随着生老病死,节气更迭,在氏族的口耳相传中传承,代代沿袭。
远古时期,人类对自然了解甚少,祭天地成为最常见的原是崇拜仪式。浙江江山大陈乡的老佛节于每年农历十月初十举行,以粮食供奉天地,庆祝丰收。新鲜收割的稻米脱粒烹煮,趁热放入石臼中,压平后开始轮捶,翻转的时机与春锤的力度要恰到好处,糯米才会呈现最适中的口感。寡淡的糯米团在黑芝麻粉里翻滚一圈,便拥有了全然不同的味觉盛放。将食物献给神的同时,人也乐在其中。
千年的历史沉淀和优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福州独特的民俗文化。拗九节是福州独有的孝顺节,来源于佛教目连救母的传说。相传目连以荸荠、花生、红枣、桂圆与糯米煮成甜粥,洒上黑芝麻送给牢房中的母亲。狱卒见此粥乌黑脏腻,不屑偷食。那天是正月二九,拗九粥因此得名。
今人已不太了解民俗食材背后的寓意,但最初它们被古人从万千种材料中精选出来,必与古人对其的珍视程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糯米粉大力揉捻成皮,加上油光闪闪的芝麻球为馅儿,在染红的糯米里迅速滚圈,猛火蒸制形似杨梅的点心。这就是浙江东阳喜宴上必不可少的甜蜜祝愿——杨梅粿。红色外表寓意着红红火火,芝麻甜馅象征甜甜蜜蜜。一千年前,东阳人用手艺雕刻时光,定格下远古的智慧与情怀。一千年后,古老的食品依旧延续着祖先对后代的期望,凝聚着亲人间的祝福,印刻在人生中最美满的那一刻。
春雨刚过,江西婺源花园村呈现出水墨丹青般的迷人画色。居住在青山碧水的宁静中,连时光都走得更为缓慢些。清代茶商留下的老宅,经过几百年的岁月洗涤,积淀了一种历史感和古朴美。糯米粉与面粉加水混合,撒入祖先从深山采回的红色植物粉末,制成外皮,寓意吉祥喜庆。黑芝麻打碎,与白糖制成馅心,取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吉祥意头,因形似驼背老人,故名“驼背粿”。
礼俗食品是人一生中最特殊的回忆之一。在广东汕尾人一生的成长时光中,擂茶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无论是满月、升学、婚宴、乔迁,汕尾人都离不开擂茶。妇女们更是将其视为联络感情的纽带,每日劳作后相聚共饮。乔迁喜宴上,将茶叶倒入钵内,擂槌捣碎,放盐后以热水冲泡,放入花生米、黑芝麻、炒米,清甜可口的擂茶就做成了。
湖南湘阴的待客茶颇具特色。黑芝麻猛火炒熟,将茶叶与少量食盐放入瓦罐内,倒入开水,加入擂碎的生姜和炒熟的芝麻、豆子。山里常年潮湿寒冷的气候,促成了姜盐豆子芝麻茶的诞生。客人来访,喝上一杯热腾腾的芝麻茶,既保暖驱寒,又香甜饱腹。
中国食谱讲究形意结合。在崇儒重学的徽州,对子孙学业成长的祝福,在食物上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徽墨酥”,顾名思义,取形于古徽州文房四宝之一的徽墨。徽墨是中制墨技艺的珍品。形似徽墨的“徽墨酥”在徽州人的成长历程中,一直是文化和学识的象征。礼俗食品作为祝福的载体,温暖了人一生的成长回忆。
拜月娘是潮汕中秋节的习俗,供物以圆形的朥饼为主,辅以瓜果,取团圆之意。广东湛江人制作的田艾饼以黑芝麻、花生与椰丝做馅,以田艾混合糯米粉做皮,上下垫上树菠萝叶防止粘锅,约蒸制50分钟即可。
宁波汤圆始于宋元时期。猪板油加白糖、芝麻粉、腌桂花,拌匀揉透,搓成馅儿心,包入糯米皮中,搓成汤圆,放入沸水中,待汤团浮起,撒上桂花即成。在现代工艺几乎包办了传统食品的时代,亲手下厨能让自家汤圆的味道能让人记得更加长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