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这件事

作者: 浮黎子 | 来源:发表于2017-11-05 22:23 被阅读4次

    经常会看到好多人在空间微博发一些人生语录,什么“我生活在这座被遗弃的城市里,不久便会孤独老去。”但其实究其核心问题就是两个字——理解,再来两个字——共鸣。

    人们对“理解”的珍视程度与感到的“孤独”成正比。对一颗曲高和寡的人而言,最能让他感动的方式就是理解,并且,这种理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的那种。在一个原本不太熟悉的领域摸索或和一个不认识的人交流时,最能使我们产生亲切感的,并不是他的观点有多新颖、是否启发了我们的思维,而是他的某句话或某个观点引起了我们的“强烈共鸣”。毫不夸张地说,在某些时刻你甚至宁肯去喜欢一个能够理解你的陌生人甚至“敌人”,也不愿意跟那些无法理解你的亲人、朋友或恋人多说几句话—把亲人也拉进“不愿废话”的范畴,尽管看起来残忍,但你却不能否认这就是事实。

    我们做一件事情,如若亲友都不理解甚至是从中阻挠,我们便会感到很孤独很无助;倘若连那几个向来被视为知己的人竟然也不能理解我们,则此时我们的感受就不仅仅是孤独和无助了,而且也有委屈-甚至还会带着些许的怨恨。孤独与寂寞的共同点是,都无法忍受“一个人”的状态,在某个阶段独处能力很差,找不到心灵的归宿。两者的区别:孤独,是需要别人来陪伴自己,而寂寞,则是自己想去“陪伴”别人;孤独者处于守势,他的孤独需要别人来抚慰方才得以摆脱,但寂寞者处于攻势,他摆脱寂寞的方式是积极主动地去打扰别人;孤独者是需要关怀的弃婴,寂寞者则是时时刻刻都想去“强吻”别人的蚊子或苍蝇。孤独,是纯私人领域的事情,一个人如果孤独,只有他自己难受,对别人无甚影响;而一旦他突然感到寂寞了,则必然有无辜的人要跟着遭殃了。很多情况下,这两种特征会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那么,他孤独的一面,是会得到同情和关切的,而他寂寞的一面,则常常是令人厌烦的。

    孤独,是对独处的厌倦和逃避,是感到“我需要有人来陪伴”;而寂寞,则是感到无聊,是对“无事可做”的状态的恐惧和逃避,另一方面,却又对真正应该做的事提不起兴趣。又或许,这二者根本就没有区别,所谓的区别,只是一个文字游戏而已?对一个内心不够强大、尚未发现自我、没有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的人而言,孤独必然导致寂寞,而寂寞又必然进一步加剧他的孤独感;无论寂寞、还是孤独,对他来说都是一种煎熬。受不了这种冷清的人,往往喜欢在群体和热闹中寻找归属和共鸣。

    不过,这“共鸣”,其关键并不在于我们有多么认同它,而在于,它使我们自己内心中的那个原本不太坚定的信念得到了印证和确认;换言之,我对他的话产生共鸣,并不是我认同他,而是,我感觉自己心中那个尚未说出的想法得到了他的认同、我的孤独得到了他的抚慰。一个人越是孤独、越是自恋,也就越是容易陶醉于这种“强烈共鸣”或“惺惺相惜”。并且实际上,那种内心实在太孤独的,一点轻微的共振便容易让他们兴奋起来。反过来想,那些思想大众化的人,很少跟别人产生强烈共鸣,也很少跟人惺惺相惜;因为,跟他一样的人实在太多了,也就没有必要珍惜了。

    但有时候也有例外,比如说跟一个人的观点大不相同,甚至是截然对立的,但还是会跟他产生“共鸣”、惺惺相惜。这就是因为,“气质上相似”。我总认为,与具体观点上的不谋而合相比而言,气质上相似带来的共鸣,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共鸣。因观点相同而引起的共鸣,常常让我们感到兴奋,让我们不再孤独,感到温暖,但这种共鸣太多的话,会让人的思想停滞不前,陷入“低水平重复建设”;倒是那种建立在气质相似基础之上但具体观点却往往分道扬镳的共鸣,能为我们注入更多的养分。如果偷换下概念,就是“君子和而不同”。我自己跟自己相处,偶尔也会吵吵架。

    没有得到这种理解的人,会觉得周围的人有眼无珠不会欣赏;只能听到赞同的人同样是孤独的,因为没有人肯与他说实话。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孤独这件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ezh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