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作者太特别了,她是一位盲人。是的,你没听错。这是一本盲人写的书。作者叫希娜·艾扬格,出生在印度,小时候跟着父母移民到美国。在幼年时,希娜就得了一种严重的视网膜疾病。更残忍的是,她从小就知道,这个病是治不好的,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眼前的世界越来越模糊,最后彻底看不见。终于,高中时,希娜几乎彻底失明,连学业都没能完成。
失明之后,一个严肃的问题摆在希娜面前。自己到底应该怎么办?是自暴自弃,怨恨老天不公?还是找一份自己能胜任的工作,努力适应新生活?或者是环球旅行,用自己的方式去感知这个世界?想到最后,希娜有了一个让她兴奋的发现。那就是,最后自己选了什么,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依然有的选。跟健康的人比起来,她的选项虽然变少了,但是,她依然拥有选择本身。而且,顺着这个发现继续研究,希娜居然发展出了一套,关于选择的理论体系。现在,她已经成为哥伦比亚商学院的首席教授。她研究的课题,就是选择。而这本书,就是希娜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
第一部分
人类为什么天生就偏爱选择?这是进化塑造的结果。要想理解这个观点,得先理解,选择欲到底是什么?千万别以为选择欲和选择差不多,它们其实是两码事。
丹尼尔·卡尼曼曾经在著名的《思考,快与慢》里,把人的大脑分成理性脑和感性脑两个部分。理性脑像个严谨的科学家,负责把身体搜集到的资料逐个分析,帮你做出最佳决策。比如你要买一只股票,要分析它最近一年的波动。这些分析都要靠理性脑。而感性脑正好相反,它根本不做任何分析,直接对外界的事物快速响应。比如你看到一只老虎向你冲过来,肯定会想都不想,撒腿就跑。这就是感性脑在发出指令。选择欲,就归感性脑支配。只要你面前有选项,你的选择欲就会被自动激发。至于具体怎么选,选哪个,就由理性脑来负责分析了。
换句话说,选择欲,是非理性的本能。而选择,是理性思考。那么,这两者是什么关系呢?你可能认为,一定是理智占主导。冲动的情况毕竟是少数。其实,真相正好相反。理性脑,是感性脑的跟班。它的责任不是纠正感性脑,而是验证感性脑。比如,你见到一个人,你的感性告诉你,他不是个好人。这时,你的理性脑就会开始寻找证据,验证感性脑的判断。比如说话声音太大说明他不考虑别人的感受,眼神飘忽说明他心里有鬼等等。选择欲和选择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一旦感性脑启动你的选择欲,理性脑只会去帮你分析选项。它从来都不会告诉你,此时此刻,你其实更应该安于现状,不要考虑做任何选择。
第二部分
我们在面对选择时,为什么会出错?到底是哪些因素,在影响我们正确的评估选项?在书里,作者找到了很多种,影响选择决策的思维偏见。我从中选择了两种,生活中最常见的跟你说说。
第一个叫信息框架偏见。意思是,我们在评估选项时,所使用的信息框架,会影响我们的选择。说白了,就是描述选项的方式,会干扰选择。
第二个思维偏见,是我从作者分析的案例中,为你总结出来的。我们可以管它叫选项混乱偏见。意思是说,我们在比较选项时,对比的维度本身就是混乱的。很多选项之间,其实根本就没有可比性,只不过你没意识到而已。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提高选择的正确率呢?作者认为,最好的方法,不是正面强攻。而是换一条迂回的路径,直捣黄龙。也就是,只要你找到一套更高级的选择策略,这两个问题就自然解决了。就像当你精神不振的时候,喝一杯咖啡临时提提神,就属于正面强攻。而养成健身的习惯,从根本上提升体能和精力,就属于从另一条途径,直捣黄龙。
总结
归根结底,选择是一种个人行为。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理由。从这个角度看,最功利的选择,未必是最好的选择。这本书的目的,不是给你一套标准化的选择方法。而是在帮你建立更好的,看待选择的方式。就像作者说的,我们每个人,都是选择塑造的结果。在漫长的生活中,我们做出了各自的选择。而这些各不相同的选择,又造就了我们每个人的独一无二。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最高级的选择?选择其实是一件很矛盾的事。首先,我们受不了自己没有选择。但是,在很多事情上,我们又很难做出选择。其实,作者希娜做出的,就是最高级的选择。那就是,对选择做出选择,选择什么时候该选择。当你发现,你驾驭的不是选项,而是选择本身,你就已经实现了,最高级的选择。也许这听起来有点绕口,但我相信,你一定知道这是什么意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