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从《不持有的生活》这本书里,了解了更多对不持有生活的态度。
不持有的生活,并不是:1. 低标准的生活,2. 节俭的生活。相反,不持有的生活倾向于选择高质量、耐用或可以重复使用的物品,反对廉价物品的反复购买和丢弃。
不持有的生活可能会低效率。
不持有就要丢东西,可能会增加手工劳动的时间,但这也会让自己远离一些高科技、高效率的工具,回归自然。比如烤箱,中国家庭使用率很低,可以选择其他烹调方式或到专业的店里享用一番。
不要以便宜和打折为购买动机。
我经常被这条击中,买书买衣服都是,买来不合适又不开心。确定想要的,即使暂时买不起先攒钱,也比买次品自己不喜欢要好。
赠品礼品要少收,保存记忆而非物品。
旅行出差总会互相送东西,或留下照片门票等等,其实真正留下的只是一种记忆,学会从旅行中总结记忆,少保留物品可以用拍照保存的方式留下记忆。。我建议送礼品选择食品等消耗品,吃了就没了,否则一些饰品摆设之类并不实用。另外以前吃饭我都要发票,后来基本改成要可消费的赠品,比如纸巾,这样既帮了喜欢的店少被扣税又可以把赠品用掉。
和减肥类似的持有状态。
减肥的根本就是消耗的能量大于摄入的能量。不持有也是一样,少入多出,或入出平衡就行。一时的减少然后疯狂反弹,对于很多减肥者是家常便饭了,拼命扔东西也不行,要保证少接受。
学会养成利于不持有的习惯。
比如少喝瓶装饮料,不拿赠品、不买带赠品的商品,或者用完东西随手放到原来的位置上,每周固定一次清扫家里卫生。这些小习惯的积累会看到不持有给生活带来的改变。
把持住入口是根本。
不要,不买,不存,这是作者给出7个习惯的前三个。我记得小时候没有冰箱,好像也比较少浪费食物,也不会做很多饭菜留着,这样冰箱微波炉都不必要了,而且连带着保鲜膜、储物盒等等也没有用场了,塑料制品也用的少。现在有了超市,似乎很多商品都是白菜价,就不计成本的买回来堆着,到底这是生活品质的提升还是下降,不好说。
扔掉、代替、租借,换一种思维。
另外的三个习惯,其实是解决方法的不同。把东西赠给别人,还有借东西,都有助于改善和周围人的关系,据说给别人帮助自己的机会,会让对方有很强的愉悦感,是讨好对方的好办法。
没有也无所谓。
最后一个习惯,就是没有也无所谓。这,只能靠自己觉悟了。
2013081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