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媒体久了,你会发现一个很明显的差异。
有的作者发布动态,三言两语就能清晰地表达观点,完读率和阅读量都非常高;
而部分作者的动态内容,枯燥无味,读者读完开头就不想看了,更别谈转发评论了,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别急,我们先来看以下两个故事:
故事A:
王子救出公主,带回王宫。
几个月前,公主被森林里的巫婆抓走,王子寻遍巫师学习法术,终于亲手杀掉巫婆。因为公主是他的妹妹,而巫婆抓走了他的妹妹,王子必须除掉她。对了,这个故事发生在古老的王国。
故事B:
从前有个古老的王国,王后生了一个公主和一个王子。
几个月前,公主被森林里的巫婆抓走。整个王宫上下大乱,到底该怎么办?王子用尽各种办法杀掉了女巫,救出公主。
寻遍各路巫师学艺,获得法力
加强练习提高法术,得和巫婆决斗的能力
杀掉巫婆,救出公主妹妹。
上面两个故事讲述着同样的内容(连用词都几乎一样),但显然第二个故事一目了然,而第一个故事却阅读困难,晦涩难懂。
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差异呢?
其实,这是因为第二个故事的表达逻辑使用了本文即将讲到的逻辑:
加入情景——提供一个熟悉的情景
打造冲突——描述情景出现的矛盾
引出疑问——指出问题所在
结论先行——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
其实决定动态or故事吸引力的不只是内容,还有内容的排列顺序。
一般情况下,一篇刚及格的内容,如果按以下顺序改变下内容表达的逻辑,可读性就会变得非常强!
那具体该怎么做呢?
我们看下:
Step1.加入情景(Situation)
加入情景通常是先陈述事件或者故事的发生背景,以增强读者代入感。
比如上面谈到的故事B,一上来先告诉读者,从前有个古老的王国,读者就会置入那个情境之中:“噢,这是要讲一篇童话故事。”
试想一下,如果一上来就讲“王子杀死巫婆,救了公主。”你是不是觉得不知所云。
具体案例,我们可以看下这个阅读量突破20W+的case:
这条关于历史人物的动态,内容结构就非常清晰。
我们细细分析下:
首先,首句先交代出2个主角人物的关系,也就是整个故事的大背景:迟浩田是许世友属下的一个兵。
其次,再打造出冲突或矛盾:虽然两人明面上是上下级关系,但由于年龄和军级的关系,二者却从未见面。
紧接着,引出一个问题:明明二者从未见过面,但作为上级的许世友却认识迟浩田?借此引起读者的好奇心。
最后,在接下来的内容中作者都围绕 "许世友为什么会认识迟浩田"这个问题展开,详细交代认识的原因,让读者了解到二人之间有趣的纠葛。
可以看到,这条动态内容的行文逻辑是有迹可循的。通过交代背景、打造戏剧冲突、引起读者的疑问或好奇、给出答案/解决方案的路径,一直吸引读者读到最后。
我们可以再看一个case,下面这篇动态内容的阅读量仅为48,其中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没有交代清背景,让读者了解你到底想讲什么。
其实这篇动态内容主要是想总结这位男明星的演艺生涯,但是动态内容没有交代清人物背景,甚至没有主语,这类mo'n两可的表述,不仅不能给读者带来信息增量,而且会让用户感到不知所云。
所以,从这2个case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当我们发动态内容,尤其涉及到故事、事件、资讯等内容体裁时,注意交代清背景信息。
读者只有清晰地了解到背景信息 ,才会有兴趣继续读下去。
Step2.打造冲突(Complication)
打造冲突,即说清背景信息后要立马打造转折及冲突,引起读者注意。
换言之,就是要先打破开场时给对方的安全感,以便接下来确定所面临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不管是文学还是影视作品,都要求起承转合。
主角需几经曲折,经过重重磨难才能收获结局,否则太平淡的故事将失去观众的喜爱。
写内容亦是如此。
比如上文提到的童话故事,如果你全篇一直在描述“从前有个王国,哥哥王子和公主妹妹感情深厚,他们快乐的生活在一起”,那么我相信读者看到一半绝不会有耐心继续读下去。
反之,若你像故事B一样,为主角制造一个冲突:原本幸福的公主突然被巫婆抓走,那么读者会带着好奇心继续读下去,去寻找结局。
再比如最近大热的《复仇者联盟》,如果神盾局与太空总署以及世界安理会合作的“天马项目”,没有造成任何副作用,【即冲突】,那么后面的故事也没有可能展开,这系列电影也不会成为经典。
所以内容表达顺序的第2步:打造冲突。
Step3.引出疑问
前面我们已经铺垫出冲突,读者的好奇心已被勾到极致,此时只要把问题直接抛出来即可。
而这个问题,从读者角度看,既是他们会关心的问题,也是你写这篇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比如故事B,打造出“公主被抓”的冲突后,接下来就能顺利地引出疑问:到底该怎么做才能把公主成功救出?
可以看到,这里的疑问即能和上文的逻辑串联,又能引出下文,推动文章后续发展。
再比如,以下这段著名的文案,就很巧妙的运用了这种结构。
先给出清晰的背景介绍(S),让读者形成代入感。紧接着话锋一转引出冲突(C),激发读者好奇心,此时受众和作者一起产生共鸣的问题(Q),最后由作者给出答案(A)。
短短几句话却充满起承转合,且能调起读者兴趣,让他的思维一路跟着文章结构走。
Step4.结论先行
在个人思考的过程中,我们都习惯提出问题,然后再经过层层推导得出最后的结论。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内容向读者表达时,要反向而行,先摆出结论,再放出推导的过程/论点。
举个例子:
A向领导请假,一上来就说:“我家里出了事情,爸爸生病严重必须要做手术,我家里只有我一个子女,所以我想请3天假”
领导一开始一定会觉得莫名奇妙,为什么要突然和我扯你的家事,可能听到最后才恍然大悟,A原来是想请假啊。
但在信息纷杂的当代,读者可不一定有耐心看你的文章看到最后。
所以,为避免让读者产生混乱,我们要一开始就亮出结论。
依然以上例为例,我们按结论先行的方式转换下表达顺序,如果A这样向领导请假:
“领导,我想请3天假。因为我爸爸生病严重要做手术,我是独生子女,所以想回家照顾下家人”
领导一下子就能知道你的目的,然后慢慢听你的解释,整个表达就顺畅易懂了很多。
另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
摆出结论后,文章后续的解释观点也必须要有从属结构,即保证逻辑性
以下排列观点的3种方法
1.按照重要性排列
2.按照因果&时间性排列
3.按照结构性顺序
例如故事B中,
最后王子用尽各种办法杀掉了女巫,救出了公主。
寻遍各路巫师学艺,获得法力
加强练习提高法术,赢得和巫婆决斗的能力
杀掉巫婆,救出公主妹妹。
后面这3个分论点就是按照时间性顺序慢慢展开。
总结:
写作有很多可技巧,而SCQA原则是最常用的一种。
早前,有人就对美国高票房电影做过一个研究,得出结论:在固定的电影时长中,这些热门影片都走着同样的流程。
先交代清背景,再很快迎来各种冲突,主角开始解决问题,平缓一段时间后,再创造一个小高潮,最后全片结束。相应的配乐随着情节的起伏也会有类似的讲究。
可以看到,背景—冲突—疑问—解决每一环都至关重要,而SCQA这一原则也正好符合这一点。
希望大家都能好好理解这个原则,并灵活运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