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罗素之《理想的素质》一文有感

作者: 刘绍发 | 来源:发表于2018-11-19 08:30 被阅读17次

值得深思!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如何把个人教育与公民教育完全结合起来?如何尽可能舒展人之天性而又不陷入完全自由主义?

我浅薄的知识使我认为,阳明先生本身的成长与学习丶生活、工作的人生经历,就是这一完美结合的典范!

其以"无心外之物、无心外之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核心思想的心学,就是这一完美结合下的产物 ̄出世而又不完全消极遁世,入世而又不完全被陷入其中,身不由己。

这一段时间,常关注并偶尔参与研道的专家、学者们的讨论,很多的时侯,感觉很好,毕竟总有那么些人,并未陷入泥潭而不可自拔。当然,也有些不好的感觉,门户之见之争总不可避免的存在,甚至在有些大家的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流泪]

由此,也终于明白,为何金庸小说中总少不了各大门派之争,为什么常常金庸小说中,所谓邪教的人,似乎又并不那么坏,反而是以正统自诩的正派,总并不那么正派,自宫的岳不群为典型[微笑]

如何看待个人之教育与公民之教育?

我倾向认同罗素在文章中作结的那句话 ̄"我以为个人教育,是一种比公民教育更为精细的东西,但由政治方面考察,就其对于时代的需要的关系而论,恐怕公民教育仍要优先″。

任何不考虑时代背景的教育丶思想和学说,总让人觉得有那么些虚无和不切实际。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实践出真知,真知再上升、提炼丶升华,成为真理,以指导人及社会丶国家之实践。真理来自实践,却高于实践,但又并非一成不变。人类语言文字描绘出所谓的真理,毕竟不是所谓的永恒不变的"道" ̄理想中的道,就如同禅宗的禅,说不得,一说就错。

毕竟人类的认知能力甚至想象能力总是有限的,在已有的经验内,加上那有限的想像力,以人类之渺小和思想之有限,去描绘浩瀚之宇宙,多少会有些力不从心。所以,人类之实践中,所产生的真理,又被不断的补充和完善,甚至被推翻,产生出新的真理,以指导人类之新发现丶新认识。

所以,在公民教育适当的优先的基础上,又不能完全偏废丶压制个人教育。甚至在人之某一阶段,个人教育还得优先、高于公民教育。

缺少了个人教育的教育,必定是跛脚的教育,也将难以推动历史之发展丶社会之进步丶人类之进步。

毕竟,公民教育首先是服务、服从于政治的,或者露骨点说,公民教育,就是为占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所服务的奴化教育。

而在人类尚未实现共产主义之前,在阶级社会还将在一定时期长久存在的现在,公民教育必不能少,也不会少。

那么如何将个人教育与公民教育这对立的矛盾,有机统一起来,在服从当时之政治、稳定当时之社会同时,又不致人类社会长期裹步、停滞不前?

这是考验每一个执政党的难题。如何把握好个人教育与公民教育之轻重,也将体现每一位领导人的智慧。

读罗素之《理想的素质》一文有感 读罗素之《理想的素质》一文有感 读罗素之《理想的素质》一文有感 读罗素之《理想的素质》一文有感 读罗素之《理想的素质》一文有感 读罗素之《理想的素质》一文有感 读罗素之《理想的素质》一文有感 读罗素之《理想的素质》一文有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罗素之《理想的素质》一文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ffo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