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看了第一期《国家宝藏》,就深深地被节目中出现的文物所吸引。
以前对博物馆没有太多感觉,对里面的文物也不感兴趣。
可自从看了《国家宝藏》,才明白、才感受到文物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
今天看的这一期是走进湖南博物院。湖南博物院的院长段晓明推荐的三件宝物是《长沙窑青釉褐彩诗文执壶》《西汉T型帛画》《皿方罍》。

长沙窑青釉褐彩诗文执壶为唐朝的文物。
高19厘米,底径11厘米,1983年出土于湖南长沙窑窑址。
以诗歌为饰是长沙窑装饰的重要特征,此壶以褐彩在流下腹部题写诗歌一首:“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哢(lòng)春声。”

西汉T型帛画,1972年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汉墓1号墓。
长205厘米,上宽92厘米,下宽47.7厘米,形状呈“T”字型,向下的四角缀有穗形飘带。
“T形”帛画可以张举,出殡时引作前导,入葬时覆盖在内棺上,作为墓主灵魂升天的媒介。
画面从上至下分天上、人间和地下三部分,表现了古人对天国的想象和永生的追求。
天上描绘金乌(太阳)、蟾蜍(月亮)、烛龙、飞龙和司阍(天国守门神)等;人间描绘轪侯夫人在三个侍女簇拥下缓缓升天,她的家人在祭祀;地下描绘巨人托举大地。

皿方罍,商代晚期铸造,属酒器中的盛酒器一类,器盖高28.9cm;器身高63.6cm 。
该皿方罍器型硕大,雄浑庄重,雕刻精美,富丽堂皇,是中国晚商青铜器鼎盛时期的代表之作。
它充分反映了中国青铜器铸造鼎盛时期的高超技艺和摄人心魄的气势,被誉为“外形与内涵”兼具的“神品”,堪称“方罍之王”,是中华灿烂文明和湖湘文化源远流长的绝佳见证。
这些文物的精美,让人惊叹不已,它的存在更有巨大的历史价值。
长沙窑青釉褐彩诗文执壶证明了早在唐朝时期中国的瓷器就远销世界,并在多个国家出土长沙窑瓷器。壶身的诗文更体现了中国人生活的情趣和商业思想。
西汉T型帛画,承载着古人对天界、人间和地下瑰丽的想象,反映着那时人们的精神世界。
皿方罍的器盖和器身破除重重障碍,花了巨大的财力得以合体,彰显着中国人保护文物的决心和对国宝的敬畏之心。
《国家宝藏》让我离文物更近了,离历史更近了,离先人的生活更近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