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静老师稳稳的,亲切的主持下,大家对于书中的内容探讨得越来越深入,越来越细腻。
1,咨询的基调是基于建构解决之道,而非问题的解决,也就是说,悟谈着重于谈论,如何运用既存策略达成所遇目标,而非讨论问题如何形成与消除问题。
这也就是说。当一个问题出现的时候,我们之前的模式是问这个问题怎么发生的,到底怨谁到底怪谁,那怎么样来消除它。而建构解决之道呢?是说你无论你现在状况多么糟糕,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你做些什么能离你自己想要的更近一些?有哪些资源可以运用?这也就我们所刘老师上课的时候所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永远为做到想办法而不是为做不到找理由。
2,解决之道也就是来访者所欲的目标,偏好的未来与具体的行动,是存在于当事人的个人经验之中的。
来访者属于目标,有可能是负向的,那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更多的去探讨:是什么让他想有这样的想法?希望改变以后有什么不一样?那具体的什么样的状态呈现了,就意味着他想要实现了?
如果来访者想要的是不想跟妈妈一说话就会有争吵,那我们就可以一起去探寻:是什么让你有这样的想法?如果你这样的想法实现了,会跟之前有什么不同?那具体的如果说呈现什么样的状态就意味着你跟妈妈的交流会不再争吵呢?
犹如画卷一样的打开我们想要的未来。就如同我们已经亲身经历了一样,会让我们如临现场、身临其境并且充满着期待和行动的动力。
3,咨询工作的重点之一在于辨认与强化潜在的解决之道,例如过去类似的情境当中,在目前的某些时候,或者类似的情景下,曾经有效处理问题的方法,或者是曾对其他人有帮助之处。
这也就是寻找我们的成功经验,是我们焦点的三大架构,目标架构、例外架构、假设解决架构之一。
我们说改变永远在发生事情,一定有它相对比较好的时候,也就是说在黑暗之中一定有过那么黑的时候,他说跟妈妈嗯一见面就争吵,那总是有吵的不那么厉害的时候或者是说嗯,吵的时间比较短的时候,那时候发生了什么呢?什么谁在场呢?在哪种环境下,双方的状态又是什么样的?这样的话就会在困惑和问题当中寻找可能改变的征兆,也就会把随机例外转化成意识化例外,让这种情况更多地去发生,也就慢慢的建构出解决之道。
4,事情没有绝对的因果论。当事人的解决之道也不见得必然会与任何被当事人与咨询师确认的问题有着直接的关联。例如当事人对于目前工作不满意的议题,不见得是个人对于现实不切实际的期待所造成的,而是追求可更加发挥自己实力的空间及合理薪资的动力。
这也就是说有目标不一定有问题,因为焦点是“策略式谈话”也是“发展式谈话”。
也就是说来访者可以有目标,但并非一定有问题,每个人都想更好,每个人也都能更好,那只要有他想去的方向,我们找到他的资源、力量、策略和方法,我们就可以在通往解决之道的路上更进一步,每一小步的行动累积起来,就可以离他想要的越来越近。
独行未必快,众行一定远,大家抱团读书,小步精进,相信在2021年我们的《尊重与希望》读书会,会给大家带来越来越多的智慧的碰撞与更多的触动和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