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继续,第三章的第3小节,讲的是积极情感。情感和情绪是近义词,所以作者先分析了二者的异同:情绪是特质类的特征,而情感(emotion)是状态类的特征。
这个地方有点难懂,没有完全想明白,果断跳过。后面的一句话我倒是很有感觉:情绪比情感持续的时间更长,并且它为我们的所想、所感、所做涂上一种基本的色彩。所谓带着情绪做事,就是这个意思了,平时我们这样说往往指的是一个人带着“不好的情绪”做事,从而会带来很大的副作用。反之如果是带着“好的情绪”做事呢?作者给了一段很精彩的描述:
好的情绪不仅会充满你的思想,而且会带动你的整个身体,它给我们春天般轻盈的脚步和闪烁的眼神。在好的情绪状态下,我们感到活泼有生气,并且对所有的活动都有热情。
上一小节提到“笑一笑十年少”是内在的,即具备积极心理后对自己身心带来的益处;本节落到外在,指明带着积极情绪去做事的时候,整个人都充满了热情和力量。由内而外、由虚到实,作者的论证很全面。
之后作者分析了个体体验积极情绪的能力不同,提到“享乐能力”的概念:享乐能力可以看成积极情感(positiveaffectivity),即个体体验积极情绪(如高兴、兴趣、警觉)的程度。作者每次提出概念、下定义的时候我都很慌~因为很难懂,很怀疑他是怎样给自己的学生讲明白的,如果我在大学碰到这样的教材和老师绝对生不如死。
不过我还是很喜欢作者举的一些例子,比如讲到情感的长周期稳定性时说道:脾气暴躁的老年人在中年时可能也是易怒的,在青年时是任性的,在蹒跚学步时是烦躁的,在婴儿时是执拗的。——终于找到了“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的科学依据。既然从小就有这毛病,是不是在育儿的时候就该引导干预?但是情绪这个东西怎么教啊·····
这一小节最大的亮点在于作者引用了一项被证实研究结论:
积极情感高的个体比积极情感低的个体更容易走进婚姻殿堂,而且非常开心,也更容易喜欢自己的工作。
又到了“爱笑女孩更幸福”的甜蜜时刻,心态阳光、情感积极的人,自然更愿意融入社会、拥抱爱情、培养亲密友善的长期关系,这也可能是人类社会“真”“善”“美”的本源吧。不得不说各类网红情感博主挺擅长挖掘人类社会中积极向上的一面,这一点和积极心理学相契合,只不过同样一碗鸡汤,网红们只满足于舀起上面的浮沫,心理学则是下面味道醇厚的汤。
这一节最后作者在分析积极情感的基因遗传性,其中关于双生子遗传特性的部分没看懂,结论倒是可以接受:积极情绪是可遗传的(受基因影响),遗传性比智力稍低但是与大多数人格特质相当。因此情绪的主要决定因素在于环境、教育、经历等的影响。于是作者引用了一句名言:
基因和生物学的基础并不能让我们认命,我们仍然可以自由地增加积极情绪。——当今世界情感研究的领导者大卫·沃森
不认命,很好的结尾。下一节讲“心流”,非常期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