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空间物品整理心理社会热点
【歆眼看世界】好学生杀死好老师之痛:懂得看见孩子的感受将有效避免

【歆眼看世界】好学生杀死好老师之痛:懂得看见孩子的感受将有效避免

作者: 邵歆然 | 来源:发表于2017-11-23 22:02 被阅读5824次

     

    【歆眼看世界】好学生杀死好老师之痛:懂得看见孩子的感受将有效避免悲剧的发生

            益阳学生罗某杰弑师案我已经关注了好多天了,我觉得我想要说点什么,我觉得我应该要说点什么,但却是迟迟的不愿意落笔。也许这个痛对于一般人而言,都实在太沉重。虽然我是一个心理工作者,但我依然感觉到,在这么巨大的、沉重的伤痛面前,我的内心并没有能够超脱。

            事情的详细经过不想用太多的篇幅来介绍,感兴趣的读者百度一下就完全可以很清楚。简单来说,就是一个16岁的高三学生,一个第一名的学生,因为对老师叫家长感到愤怒,亲手刺杀了对自己关爱有加的班主任老师。完全失控的学生总共刺了老师多达26刀,令被刺老师在送往医院抢救的路上,就已经没有了生命体征。

          血案发生了,作为一个18岁孩子的母亲,作为一名专职心理工作者,我没有办法做到像普通老百姓一样,用禽兽不如几个字来痛骂那个孩子为自己的震惊、恐惧、愤怒找到一个出口。因为我知道,那也是父母所生的孩子,那也是我们的孩子,没有一个孩子生下来就是杀人犯,如果我们只是在他今天犯了罪的时候,选择去痛骂他、去唾弃他的话,除了推卸我们作为家长、作为监护人、作为社会的养育之责之外,我并没有看到一个成熟的社会公民应有的态度。而且,从心理的角度,我知道,以暴制暴并不会让暴力消失,只会在人们心中栽种更多的愤怒,更多的仇恨,而那些恰恰是暴力产生的重要土壤。

            作为一名心理工作者,我更想要用我的专业去看看这个孩子他的内在到底发生了什么,让我们可以做更懂孩子的家长,避免更多的悲剧发生!

          这个孩子刺了老师26刀之多,如果只是达到让老师致命的目的的话,根本不需要刺这么多刀。他之所以要刺这么多刀,完全都是在宣泄愤怒。足可见这个愤怒之大,这个仇恨之深。

    【歆眼看世界】好学生杀死好老师之痛:懂得看见孩子的感受将有效避免悲剧的发生

            而令我作为一个心理工作者,心痛不已的是,他只是一个孩子而已,他并不是一个冷面杀手,一个职业间谍,或是一个资深卧底,他不会有那么高明的掩饰技巧,他积压如此之深之多的愤怒和仇恨,绝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为什么一直都没有被看到,而最终要以这样惨烈的方式表达出来?

            我完全可以想象得到,这个孩子在此之前一定表达过他的声音。不管是向父母,还是向老师,不管是在他3岁,5岁,还是10岁,15岁,他一定都表达过他的不满,一定都表达过他的愤恨,也一定都表现出来他内在的不快乐、不配合、不耐烦等等。

            而我们的家长,我们的老师,从来都没有学习过心理学,也从来都不会关注孩子的感受,也从来都不会意识到,关注孩子感受的重要性。还有很多的家长,不仅不懂心理学,甚至连对孩子起码的尊重都没有。孩子的想法,孩子的愿望,孩子的感受常常都是被忽略,被否定,被打压,甚至是被羞辱的,有些父母甚至不惜动用武力让孩子屈服。所有这些,只会让孩子感觉自己很愚蠢,很糟糕,很不被爱,很不被尊重,所有这些不好的感觉,没有一个出口,就全部变成愤怒积压在心中了。

              长此以往,孩子的内在就相当于是埋了一个火药桶,而与家长与老师之间每增加一个新的矛盾就都是在往这个火药桶里添火药。这个带着一个火药桶行走的孩子,其实就是一个定时炸弹,发生一点很小的事情都可以擦枪走火,毁灭别人,也毁灭自己。

            出事孩子的邻居接受采访时说,孩子的父母对孩子管得非常的严格,对学习要求非常高,曾经还因为学习的事父亲把孩子狠狠的打了一顿。所以我就在想,难怪孩子会对老师叫家长有那么大的反应,因为他真的对于父母会如何惩罚他感到非常的恐惧,正是基于对被惩罚的恐惧,这个孩子的愤怒发泄出来就完全的失控,也才会对老师刺杀那么多刀,这个部分,如果用精神分析来看的话,是有对父亲的移情的。但是,我同时猜想,如果孩子不出事的话,那个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说不定在当地还是被学习和效仿的,而这个真的很可怕。

            可能这就是我为什么想要写这篇文章的初衷了吧,我们的父母应该要警醒了,悲剧发生在别人的身上是故事,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就是事故了。我想没有一个家长可以想象,如果这个孩子是自己的孩子,对于家庭而言,是怎样巨大的一场灾难?

    【歆眼看世界】好学生杀死好老师之痛:懂得看见孩子的感受将有效避免悲剧的发生

              每一个行为背后都在呼求爱。不管孩子做出什么样的行为,都只是一个感到沮丧,感到挫败,感到不重要的孩子,都是这个孩子透过这样的行为在表达他对重要性的渴望,对真正无条件爱的渴望。如果这个渴望能够被看到,孩子的心灵就会被抚慰,爱就会在这个中间重新流动,事情就会往好的方向发展。如果孩子的渴望长期的不被看到,孩子的偏差行为就会不断的升级,甚至发展到悲剧和惨剧的发生,其实那也还是在表达对爱的渴望,只是那个渴望里已经在透着绝望。

            是谁让孩子幼小的心灵,走过从希望到绝望的这条路?是我们对孩子感受长时间的忽略,在这个方面,不仅是家长,还有老师,还有社会,我们生活在一个完全不懂如何让爱在关系中流动的社会。

            我们甚至可以来设想一下,在老师挤掉孩子们仅仅三个小时的周假时间,用来看励志视频并写观后感的时候,孩子表达了不满和抗拒,假设老师能够看到孩子的感受,愿意倾听孩子的感受,并且尊重孩子的感受,而不是一心只想着要完成自己的教学计划,要达成自己的教学目标,为此不惜动用家长的力量来促成自己目标的达成的话,惨案是不会发生的。

            我知道,很多老师看到这个案案例之后,心都完全悲凉了。我其实也很担心,我们的老师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对孩子们有非常多的防备,这会导致原本就已经很脆弱的师生关系变得更紧张。但其实我知道,恐慌是可以理解的,但却不是必要的。如果我们的老师能够学习和自己的感受连接,和孩子的感受连接,看见孩子的感受,尊重孩子的感受,一般而言的话,没有无缘无故用刀捅向老师的学生的。

            我也在设想,即便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之下,如果孩子的家长有能力看见孩子的感受,陪伴孩子的感受,悲剧也不会发生。如果孩子的家长关注孩子的感受胜于关注孩子的行为,关注孩子的感受胜于关注孩子的成绩,他不会先入为主地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评判和定性,而是以一颗敞开的心,以一个允许和开放的态度,对孩子保持真诚的友好的兴趣,让孩子愿意在这样被完全允许的环境中去诉说自己内在的感受,不管孩子是暴跳如雷,还是闷闷不乐,他都始终能够像定海神针一样如如不动,在情绪的平和与温柔中接住孩子。

          这样懂得关注孩子感受的家长他会很敏锐的看到孩子情绪的变化,但同时又不会惊慌失措,如临大敌。他会在他自己的中心,温柔的陪伴孩子,传递给孩子关爱,但是不会传递压力:他可能会问,你看上去不太开心,能告诉妈妈(爸爸)发生了什么吗?妈妈(爸爸)看到你这一次考试考得不如理想,不知道这个会不会让你感到不开心,能告诉我你感觉如何吗?你是说老师批评了你,这会让你觉得很被误解吗?你愿意和妈妈(爸爸)多说些什么吗?看上去你不想跟妈妈(爸爸)说更多,也许我这一刻的关心对你来说是一种打扰,那妈妈(爸爸)尊重你,但同时你有任何需要的时候,记得跟妈妈(爸爸)说,好吗?

              我想不管外面的环境多么的恶劣,如果父母能够这样的看见和陪伴孩子的话,孩子有任何的问题都及时会被疏导,绝对不至于会走上极端。

    【歆眼看世界】好学生杀死好老师之痛:懂得看见孩子的感受将有效避免悲剧的发生

            说这么多,我不是要去责备那个遇害的老师,我也不是要去责备那个孩子的父母,我想没有人有资格责备他们。事实上,他们已经在他们的认知范围内,做了最好的父母和老师了。他们也完完全全都是受害者,他们也非常的无辜,在这个事件中,每一个人都是受害者,是这个时代无知的受害者。

            而像他们这样的父母和老师还有太多太多,我们出生和成长在一个不懂得什么叫做感受,什么叫做表达感受,什么叫做看见感受的年代,没有人教我们有一种能力叫爱的能力,没有人教我们如何做父母,没有人教我们如何做懂孩子的父母。于是我们越学习,越成长,就越长成一个又一个情感高度隔离的人,我们关心事胜过关心人,我们关心效率胜过关心公平,我们关心行为胜过关心感受,说到底,这样的人其实更像是一个机器人。

            机器人是什么?这让我想到时下炒得沸沸扬扬的人工智能。马云在最近一次的演讲中,说到人工智能未来会干掉很多的就业机会,被干掉的就业机会,就是能够被人工智能替代的那些职业。所以,马云建议说父母不能再用传统的方式去教孩子了,如果再教孩子去背知识、学运算就会很危险,被这样教的孩子未来势必会被人工智能所淘汰,因为人在这方面就是没有人工智能那么聪明,就像人跑不过汽车一样。马云说,我们应该教孩子情商和爱商。情商是情绪的管理能力,爱商是爱的能力。那这个是人工智能没有办法模仿和替代的。

          我们用人工智能来教孩子,但我们的孩子不是机器。他们是有血有肉,有爱的需要的人。当他们的感受长期的被忽略的时候,有一天他们就会爆发,成为毁灭别人,毁灭自己的力量。我希望,全社会都来关注心灵成长,我同时希望,不管社会做到哪一步,我们的父母能够率先学习,因为你输不起,因为自己的孩子只能自己疼。

          后记:

    文章发出来之后,我又看到我的导师克里斯多福.孟老师的翻译肖梦娜老师转了我的文章。她有说到一句话,让我非常的认同,她说没有转化愤怒的人都是潜在杀人犯,只是看我们运气差不差,会不会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多么的一针见血!试想一想,在这个社会上,有多少人那么冤枉的那么不可预料的成为了压死别人的那根稻草,自己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我想,如果我们关注心灵成长,学习到如何跟我们自己的感受连接,然后就具备看见别人感受的能力,我们就可以避免我们自己成为压死骆驼的那最后一根稻草。别人会不会成为这根稻草我们不知道,但我们知道的是我们自己不会成为这根稻草。

    【歆眼看世界】好学生杀死好老师之痛:懂得看见孩子的感受将有效避免悲剧的发生 【歆眼看世界】好学生杀死好老师之痛:懂得看见孩子的感受将有效避免悲剧的发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28cced855d1b:刚看到这个消息时,内心很痛:为这个孩子和被他所杀的恩师,为这两个家庭,更为这种社会之病而痛。弑师已经不是个案了,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突然自杀的……他们的心理承载了多少压抑,人们只看到他们优秀的一面,并且不断地要求其优秀再优秀完美更完美。当心理不堪承受其压力之重时,就会爆发。如果老师、家长具有一些许心理学知识,应能发现端倪适时渲泄情绪,又何至如此。然而没有如果……心理健康进校园迫在眉睫,心理健康进校园任重而道远!
        邵歆然:@yuanlai_6439 是的,深有同感。希望得到更多有识之士的共识!
      • f04bb53d4157:谢谢有这样一位有职业操守、有担当的学校心理老师站出来以客观专业而且平实的表达观点,我想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青少年看到此篇文章都能有所触动。人有时是很健忘的,在如此忙碌又让人焦虑的社会能多些有心人常常提醒,相信能无形中减少很多恶性事件的发生。愿逝者安息,世人警醒共勉。
        邵歆然:@曦元家庭公约湖湘家和文化 我不是学校的心理老师,我是一家心理教育机构湖南歆然教育咨询公司的负责人。
        邵歆然:@曦元家庭公约湖湘家和文化 谢谢欣赏,让我们一起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保持我们内在的一份清明。
      • cd32cc6e2f8c:👍
        邵歆然:@赵文_101c 谢谢欣赏

      本文标题:【歆眼看世界】好学生杀死好老师之痛:懂得看见孩子的感受将有效避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fktb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