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一样吧?一到过节,微信消息就会不断袭来。
大年三十这天忙碌的我,没有时间翻看手机。年夜饭吃完,收拾妥当,再一一查看,一一回复。
拜年信息越来越不走心了,翻看一遍,大多信息都是复制粘贴过来的,你好歹稍微改一改署上自己的名,或者信息前面加上专门对我的称呼,看到你的一点点真诚也好啊。
说别人容易,其实轮到我了,发出去的拜年信息,也没有时间认真编写,对一看就是复制粘贴发给我的,以其人之道假装礼貌地还治其人之身;对稍微用心点的,加上我的名字,统一回复。我也很敷衍。
这“缘缘”相报何时了?不过是一报还一报。假装有情义,假装很礼貌,虚伪的自己,无用的发送,自欺欺人的做法,自己都看不起自己。
不发也行,可做不到。连个虚伪的礼貌都不想给,还怎么玩下去。人多多少少都是需要伪装一下的,不虚伪的世界你找找看,在哪儿?
拜年被这样玩淡了。
想起小时候大年初一一大早,父母就把守岁才睡没多久的我们叫起来,有时候还在吃早饭,就有人来拜年了。
那时候拜年都赶早,觉得那样才很有诚意。拜年的人,来家里坐几分钟,唠唠嗑,象征性吃点主人准备好的油果子,糖果,还有瓜子啥的,就又去下一家拜年了。
我们小孩子去拜年,大多是几个小伙伴一起,去左邻右舍家,还有前后左右(那时候住平房,一个区块就几十户)人家,一家一户去拜年。哪怕是昨天下午才见过面的,初一一早也必须很正式的拜年。到谁家就会说,*叔叔,*阿姨,*奶奶,*爷爷:我来给你(您)们拜年了。
孩子们来拜年,大人会抓点油炸大豆放在孩子手里,再来几个糖果,一起放在嘴里嚼,口腔里又香又甜,很是满足。
拜年是小孩子最喜欢的事儿,一家一户拜年,到后来口袋里都会留下几块糖果,这些糖果留下来,可以在过完年后自己慢慢吃,多高兴啊。
小时候,父母没怎么给过压岁钱,要是给,也是一角、五分的。那时候的五分钱,可以买一小袋可可粉,撕开全部倒进嘴里,苦中带着甜,甜中掺夹着苦的味道,是那时候最美味的吃食。一角钱当时可以买三个水果糖,舍不得花掉,悄悄放起来,等到上学时,和同学一起去买,一起分享。
不知道大家从什么时候开始不相互拜年了?
孩子出生后,我去别人家拜年,人家还得给孩子压岁钱,同样我也需要给别人孩子包红包,随着红包越包越大,我过年就不好再去拜年了。
短信的兴起,过年上门拜年就渐渐淡化。那时网络没有那么发达,编辑短信还是需要用点心。就是复制粘贴他人发送过来的,你也要看仔细点,连人带姓复制粘贴过来的短信,也见过,成了大家的笑话。
有了微信后,发信息方便了,语音,视频也方便了,为啥热情越来越少了?过年成了个长长假期,只有年龄大点的人,还执着于过年的习俗,年轻人越来越没有那么多讲究了。
还像是过年的可能就是年年要包的压岁钱。家里老人们都会提前准备好红包,在年三十晚上分发给小辈。老人们的退休工资本来就不高,钱大多也是孩子们过年孝敬他们的。
我们也会给自己还有兄弟姐妹们的孩子发压岁钱,早已不用红包,而是微信转账了。家里的群,过年也会玩抢红包,互相发发抢抢,增加点热闹。
这几天亲戚之间还是会提上转手过几家的礼盒,互相走动走动相互拜年。特别是有老人的家庭,来拜年的亲戚多,做饭的人也比较忙。
敦煌当地人亲戚多,今天去你家吃吃喝喝,明天来我家再喝喝吃吃。似乎过年还有那么点热闹。但串门去他人家拜年的人已越来越少。
前几年发短信,信息,还能很认真的编辑,重要的老师,朋友还会反复斟酌一下。保证我发出去的信息,是我的心意。现在越来越懒惰了,直接抄他人作业,多选发送。复制粘贴的信息真看不到一点点心意。
自己都感觉不到心意,发给别人怎么会有温度?敷衍了事的态度,即敷衍了心态,又了却了温暖。大家都这种心态,真心拜年的信息越来越少,发不发拜年信息也就不那么要紧,拜年就这样慢慢变淡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