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但难能可贵的是他的九个子女,每一个在中国历史上都留有一页,其中有三个儿子是中科院院士。梁家子女的优秀除了自身努力之外,更多与梁启超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开学两周以来,今天读完《梁启超家书》,实难以抑制冲动,随将自己所感、所想、所思记录一二,恐被杂事和时间冲淡,后又惋惜。
人格平等,倾心交流。在中国传统的封建思想中,我们一直遵守“父为父,子为子”,很多时候,家长以“我是家长”的姿态与孩子交谈。孩子上了初中时,孩子的思想和身体条件达到一定成熟之后,家长们感慨“管不了了”。梁启超的九个子女先后到国外读书或者工作,尤其在晚年,有五个子女在国外留学。这期间,他一直通过密切的书信和孩子们进行交流。有的信长达几千字,有的信寥寥几笔,有的信是很多天的连续,有的信是前信刚走又是一封。信的内容更是无话不谈。谈国事家事、谈学业学问、谈家庭经济、谈个人苦闷、谈亲戚朋友,等等。其每一封信中,都是一位慈爱父亲满满的爱。与子女平等交流,与妻子更是与心相交。梁启超在给妻子的家书中将他与一个让他心动的女子何惠珍的一段感情和盘托出。妻子的回信到:“你不是女子,大可不必从一而终如果真的喜欢何惠珍,我准备禀告父亲大人,为你做主,成全你们;若真的像你来信中所说的,就把它放在一边,不要挂在心上,保重身体要紧。”于妻子,心心相通,平等交流;于惠珍,发乎情、止于礼。世间夫妻因情结缘、又有多少因情祸乱家庭。
接受挫折,磨练意志。时代发展到今天,作为家长,我们唯恐孩子吃不饱穿不暖、在外受艰难,岂不知,艰难正是他们的人生财富。在给孩子们的书信中,梁启超说:“你们这一辈青年,恐怕要有十来年——或者更长,要捱极艰难困苦的境遇,过此以往却不是无事业可做,但要看你对付这十几年二十几年风浪不能?”“把自己的身体和精神十二分注意锻炼、修养,预备着将来受“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生当乱世,要吃得苦,才能站得住。”“能在困苦中求出快活,才真是会打算盘。”“常常盼望你们在苦困危险中把人格磨炼出来。”“一个人若是在舒服的环境中会消磨志气,那么在困苦懊丧的环境中也一定会消磨志气。”“人生惟常常受苦乃不觉苦,不致为苦所窘耳”。
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在书信中,梁启超将自己每天干的事情讲给孩子们听,“每日约以三四时见客治事,以三四小时著述,余晷则以学书,终日孜孜,而无劳倦,斯亦忧患之赐也”“吾每日早睡早起,眼病亦痊愈,可每日读书作文甚多”“我现在每日著书多则三四千字,少则一千几百,写汉隶每天两三条屏。功课有定,不闲不忙,早睡早起,甚是安适”梁启超带病讲演,张君劢从演讲台上将他拉下来,张君劢为此痛哭流涕,说道:“你的身体是四万万国民的。”在日复一复的书信中,梁启超通过自己的言与行在感染着每一位孩子。每一位家长都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从孩子们出生以来,父亲日复一日是这样做的,孩子们也是这样学的。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孩子们成长与成才的沃土。
耐心教导,注重过程。梁思懿有段时间学习成绩不好,倒数第一。但梁启超并未简单责备,他用信任、鼓励在等待孩子们的转变。他要求孩子们坚持背诵,每周获半个月写一篇短文,作文用小楷毛笔抄正交卷。“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作甚?着急他作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满,一面不可怯懦自馁,尽自己能力去做,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人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梁思成和梁思勇出了车祸,因身体原因耽误了出国日程,梁启超写信劝说:“人生之旅力图甚长,所争绝不在一年半月,万不可因此着急失望,着精神上之畏葸。汝平生处境太顺,小挫折正磨练德行之好机会。”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花开之时,我们在培养的过程中耐心呵护他成长,给他自由、阳光、雨露、等等。当他需要阳光时,切不可给他遮阴;当他需要风雨历练时,切不可为他撑一把伞;当他需要灯塔指引时,切不可放任不管。只问过程,莫问结果。我相信,他一定会成长为一个健全之人。
梁启超教育子女要多涉及美术、音乐等科目,在于健全他们的人格,陶冶他们的情操。梁启超对梁思成说:“我怕你因所学太专门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乃至堕落之根源。”他要求孩子们有丰富多彩的生活,这也是他要求孩子们多走出去,“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即使生活遇到一定的困难,也尽量要求孩子门在国外积极涉猎知识。既为孩子们开阔眼界,也为国家所需培养人才。
作为一个时代的风云人物,他没有在家庭和国家之间做出选择,而是努力兼顾,也正因此,孩子们并没有缺失伟大的父爱。恰恰相反,动乱的年代、远隔重洋,这一封封家书成了他与孩子们最好的沟通,在一封封书信中,他将自己毕生所学,以及如何做学问、如何处事等等,一点一点向孩子们传递,终于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的“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梁启超家书》值得今天的父母认真读一读,用心去感受一代大家留给我们的智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