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几个月里,围绕着孩子们的中考和高考,以及考前考后的填报志愿,等待放榜,录取或落榜,新生入学,总能搜出不少新闻故事来。而且,这些故事以励志的正能量的居多。这至少说明了三点:读书改变命运的古训从来没有过时;社会的价值观与价值导向没有扭曲,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古道热肠经得起考验。
先说今天看到的一则新闻。重庆铜铀梁某小山村里的孩子叫黄庆的,命运却一点也不喜庆3岁的时候,亲生母亲不辞而别,遭遇人生第一大不幸,没妈的孩子像根儿草。8岁的时候,爸爸在昆明打工意外病故,连留守儿童的资格和念想都没了。从此,与奶奶相依为命。这期间经历过多少的生活艰难困苦暂且不表,一直到今年的高考。以624分的成绩被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录取,19日上午,重庆大学副校长廖瑞金前往铜梁中学,为高考生黄庆送去重大今年的第一份录取通知书。还有5000元助学金。不过,新闻并没有完。精彩还在后头。
说他和奶奶的相依为命是有根据的。去年的时候,他就考上了南京的一所大学,无奈读了一个月,思念奶奶,放心不下,于是就放弃了大学生活回到原来的中学复读。他的想法是考一所重庆当地的大学,方便照顾奶奶。现在回想起来,当时他可以有更智慧的选择方式处理好尽孝与读书的矛盾。但以他的心智和所能接受到的心智辅导,显然是一种奢望。所以现在我们也无须去指责这一选择所付出的复读一年的时间金钱成本代价,以及可能落榜的高风险。报道中说到一个细节,接到通知书时,孩子在现场对奶奶说感恩。相信一定是发自肺腑的。
不过还算争气,今年再度走进考场,正常发挥,考分不错,终于被重庆大学录取,实力在啥都不怕。
再说一外来工孩子的故事。
浙江绍兴柯桥中学今年高三毕业生中,有一对双胞胎,哥哥倪庆明考上上海交大工科试验班,弟弟倪坤明考上北大8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直博。兄弟俩读书非常刻苦。他们的爸爸妈妈是江西籍的外来务工人员,爸爸是技术工,妈妈在同一间工厂做清洁工,一家人租了当地农民房的一个房间,大约30多平方米,前后隔成两间,就是一个家。
兄弟俩读书非常刻苦,这一点邻居可以作证。当然,最直接的证据是分数。今年高考,哥哥总分678,弟弟总分691。可以想见的是,以父母的知识结构经济能力和时间分配,是不可能给他们太多有价值的学习辅导的。但是,他们还是毫不含糊地成功了。
类似这样的新闻很多很多,如果在百度或搜狗上搜一搜会出一大堆。也许好多人都看麻木了,但我却是看一次感动一次,原因无他,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虽然从小生活的环境比上面的强不知多少倍,我非常能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苦难是一笔财富,是一所好学校,是一个好老师。怎么说都有理。用我村儿里的话说,成材树,不用kuo。这最后一个字不好找。意思是一个人从小看到大,该成材的你根本不用修枝剪叶打理。不是那块料的任你如何下工夫都没用。不知道这话对不对。记了几十年,一直忘不了。
上天是公平的。没有给到你的,一定会在其他方面加倍还给你。苦难也一球样儿。因为贫穷,家庭破碎,缺少关爱,可能给孩子物质上增加了许多学习知识的难度,比如渠道,资源,时间,金钱的投入等等,与城里同龄人相比,门槛加高了。城里的孩子在假期里忙着参加游学,夏令营冬令营,越走越远,与国际接轨,农村的穷孩子则需要抓紧时间为下一个学期的学费生活费做一份童工,拣垃圾卖钱,黑砖窟搬砖,以及其他各种难以想象的环境。并非出于自愿的选择,却无形中磨励了坚强的意志,这是一笔终生受用的财富。
而他们一旦接受了高等教育,找到了一份尚好的职业,成立了家庭,进入白领中产阶层的行列,未来对农村或与其相似经历的穷孩子的反哺将会是无私的和彻底的。
人生最大的局限就是永远无法选择自己的原生家庭出身。这使得每一个人的成功都没有可比性。能够在不同的起点上尤其是贴近于地平线上的反击,并走上成功的路径,是值得钦佩的。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我是极不赞成的。穷人的孩子天然的免费上了人生的第一堂大课,城里的富人的孩子则需要通过金钱铺路去模拟相似的场景获得某种必要的体验。殊途同归,但感受迥异。
最后要说的是孝顺。我发现,这一类新闻中的主角,几乎孝顺的概率是百分之百。这说明了一个素朴的道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物质的贫困丝毫不影响家庭成员之间情感的培育与升华,甚至会必然地加深这种情感。而能够做到孝顺长辈的孩子,我以为你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这一生,什么都不会输。即使输,也不会输的太惨。即使跌倒,也会即刻爬起来,以勇气与信心照亮前行的路。
网友评论